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彩蝶雙飛 談崑劇之《梁祝》

  • 次標題:第5期-2015/12
  • 文:曾永義(中研院院士)
  • 圖:國光劇團
  • 點擊數:3057
國光改編的《梁祝》第六齣〈癡夢乍醒〉讓梁祀祝完成愛情於夢境。
簡介

中華民族家喻戶曉的「梁祝故事」,結局彩蝶雙飛,艷稱古今。已經有1200多年歷史,遍及全國,影響民心,使山東、浙江、江蘇、甘肅、安徽、河南、河北等省都冒出了梁祝的墳墓、廟宇和讀書處,甚至也流入鄰邦韓、日、越等國。

中華民族家喻戶曉的「梁祝故事」,少說已有四百六十年,多說則有六百五十年歷史,居然不見於崑劇劇目;也就是說,在遍及全國的崑腔曲劇,卻看不到有人將那膾炙人口的「梁祝故事」,譜作劇目來新詮。也因此2003年國光劇團團長陳兆虎先生和藝術總監王安祈教授便要我嘗試創作,庶幾可以補此「缺憾」。

崑曲演唱「梁祝故事」 受到肯定

於是,翌年二月間春節前後,費時十一天,採「南雜劇」體製規律,謀篇布局,設計排場,建構套曲,依調填字,取梁祝故事之菁華,分〈草橋結拜〉、〈學堂風光〉、〈十八相送〉、〈訪祝欣奔〉、〈花園相會〉、〈逼嫁殉情〉、〈墓裂同埋〉等七齣,成為首編崑劇《梁祝》,由魏海敏、曹復永領銜,但卻有三位祝英臺、四位梁山伯輪番上台,不藉助大陸名家演員,以見臺灣崑曲界的「水準」。於2004年耶誕節前後三天,假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沒想場場爆滿,寫下十九天前即銷售一空的票房記錄。

崑劇《梁祝》的聲情詞情是相得益彰的。
崑劇《梁祝》的聲情詞情是相得益彰的。

次年十一月又請上崑團長蔡正仁加強陣容,巡演於上海(四日,參加國際藝術節)、杭州(八日)、佛山(十二日,參加亞洲藝術節),亦皆座無虛席。杭州一場,觀眾一千數百人,謝幕時起立鼓掌數分鐘。

其後江蘇省崑劇院長柯軍又將《梁山伯與祝英臺》重譜重排,2009年11月於南京演出其第一版;因導演諸多誤解劇本,乃於2010年6月,又於南京演出其第二版;更於2011年5月12日參加由北方崑劇院主辦,為紀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首屆「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十九項,崑曲被列為其中十週年而舉行的「崑曲大會演暨學術研討會」,第三度演於北京大學,同樣受到極大的肯定。

〈十八相送〉梁祝情感能寄託熱切於幽微、表彰憨厚於真摯。
〈十八相送〉梁祝情感能寄託熱切於幽微、表彰憨厚於真摯。

國光劇團「重拾舊業」

而今國光劇團又要「重拾舊業」,請來周雪華強化其音樂;更由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導演,以他超人的洞燭力,進一步詮釋其內蘊;請王安祈將第六齣改作〈癡夢乍醒〉,由我訂正格律,使梁祝完成愛情於夢境;並要我將末齣改作北曲使演員更易發揮;而由劇團崑劇當家小生溫宇航和邀來的客卿北崑當家花旦魏春榮分飾梁祝,使這齣崑劇《梁祝》第四版更有新意。已於2012年元月5日至7日公演於臺北城市舞台。

流傳民間  扣合世人情愛潛伏之心

說到這裡,容我「敝帚自珍」,「老王賣瓜」,來說明拙編崑劇《梁祝》之所以一而再的受到觀眾歡迎,其雙飛的彩蝶所以艷羨古今的緣故,則約有以下三端。

梁祝同窗之情,情深義重。
梁祝同窗之情,情深義重。

其一,梁祝故事集中華民族愛情故事之大成,最能體現庶民百姓對愛情的憧憬與嚮往,流露曠夫怨女對愛情潛伏的心聲。而最後〈墓裂同埋〉,則以英臺如泣如訴之哭墳,將詞情聲情融入於無限之幽恨與悲涼之中。而於此時此際,乃感天格地,「墓裂同埋」、「化蝶雙飛」,將千古以來的民族意識、思想情感與理念一齊迸發出來。

其二,崑劇是中國歷來最優雅的文學和最精緻藝術的融合體,最能激揚歌舞樂互動交織的美學底蘊,呈現其寫意特質,表彰其虛擬象徵程式、時空自由流轉的藝術氛圍。

其三,本人研究戲曲已經四十餘年,於崑劇體製規律堪稱了然於胸中。知道每支曲牌都有「性格」,用錯曲牌就像人吃錯藥一般,不止於病無補,有時反要人命。南京的顧聆森先生更仔細檢查我劇本的格律,然後發表文章說:「《梁祝》是新編崑劇中的典範。」也因此,崑劇《梁祝》的聲情詞情是相得益彰的。「事不過三」,「自吹自擂」也應當止於此。相信有此三點,崑劇《梁祝》可欣可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