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找到根定義自己

  • 次標題:明日和合製作所重新思考觀演關係
  • 文:張慧玲
  •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
  • 點擊數:37
明日和和製作所在今年臺灣戲曲藝術節推出新作《和合夢》。
簡介

發現或思考自己現在到底關心什麼,尋找過去跟現在的連結性,持續這樣的創作對話,一個有機的視覺表演藝術方能成立。明日和合製作所透過藝術語言,跟觀眾產生真正的互動及引發各種情感。三位共同創辦人──洪千涵、張剛華、黃鼎云──皆為近年在表演藝術領域持續創作的藝術家,他們是如何以創新思考面對挑戰,帶領品牌跳出臺灣表演藝術的格局,創造出兼顧角色、敘事和美學的戲劇作品?

我們不同,也可以團結

即使三位夥伴在創作過程中,彼此擁有不同價值觀,也各有自己的獨特手法,始終都可以同心為表演藝術團結。每一部新劇的誕生或劇場設計,不是Yes or No的問題,而是How to do。

「我們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導演班的同學,當時班上分組創作時,班上十個同學就我們三個選擇戶外演出。」洪千涵說,當年的演出默契,加上畢業後各自帶著不同經驗與歲月而磨練出的技藝,奠定了畢業五年後重新「合」在一起的基礎。劇團從2016年創立到現在,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驚喜與收穫,都讓他們三位很感恩,興許就是這些養分讓他們走到現在。

團名「明日和合製作所」的意義,是在表演藝術的未竟之旅中,一起聚焦於共同創作。而英文團名「Co-coism」則是取自英文中的Collective與Cooperation。三位導演擁有極高的能動性,以「共創」為理念,讓劇場作品不只屬於導演,更讓表演藝術帶領眾人,抵達意想不到的遠方。

沉浸式演出開啟了明日和合製作所的粉絲對他們的認識,他們讓觀眾從被動推演成為主動的角色,打開身體的五感去思辨、啟發及想像。「突破典型劇場的手法,透過展演空間及形式的轉變,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張剛華說,在每齣創作的建構過程中,他們念茲在茲的就是觀眾與表演者間的觀演關係。

 

展演新時代的藝術形式

「2019年同性婚姻合法化,同志族群享有相愛的普遍人權。臺灣的性/性別身分的框架鬆動了多少?」黃鼎云說他們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及創作視野,以當代觀點揉和創作新編,帶來充滿實驗性的《和合夢》一劇。以酷兒的議題貫穿戲劇,讓觀者望向本身,覺察並思考「我是誰」以及「我想成為誰」。

明日和合製作所的戲劇的除了有很潮的「和合式」美學價值外,還讓身體可感,讓觀者跨時空深入劇情,更使觀者在品味作品時有三百六十度立體的想像空間。洪千涵笑著說,「過去的訓練都是從西方的經典文本下手,所以加入傳統歌仔戲元素,對我們來說極具挑戰但也充滿強烈的想像力,若觀眾看完,能帶著『原來過去對現在有這種意義』的歷史連結與共感離開,就是明日和合製作所最滿足的時刻。」

 

在劇場外 埋入未完待續的意念

明日和合製作所結合黃金團隊,永遠把觀眾放在心上,創造引人入勝的戲劇。《和合夢》邀請對歌仔戲編腔作曲很有經驗,且曾獲第三十二屆傳藝金曲獎最佳音樂設計獎的陳歆翰進行音樂設計,並邀請編劇蔡逸璇從當代戲曲出發,這部新混種作品洋洋灑灑連結了舞蹈、身體、戲劇、音樂的元素,以傳承文史的磺溪作為起始,試圖挑戰臺灣戲曲中心既有空間慣性,向彼此跨出或融合。 

每一部戲劇演出他們自諳「當觀眾不只是觀者,更是投身並交融於演出中。」在看似不經意的「移動」細節中,埋入精雕細琢的巧思層層堆疊而成觀演意識,明日和合與觀眾各走各的或走在一起,保持旁觀或介入共感,讓觀眾得以尋找屬於自己持續介入社會、參與公眾事務的動機。未完待續的意念具體而鮮明,我們持續包容讓不同的文化,混融交織成一個屬於臺灣在地的特色。

經典作品《山高流水之空中》打開讓臺灣時事與社會議題進入劇場的「空間」場域,讓現場觀眾則化身審議委員,投下這場民主大戲的重要一票。另一部《小路決定要去遠方》同樣打造⼀個遊走移動式、無固定觀眾席的劇場,讓每⼀個想去遠方的孩子,和曾經是孩子的大人,一起創造相遇的驚喜和美好。

 

找出自己的根 定義自己的樣子 

在回溯歷史的足跡中,發現未來展演的路徑。「『明日和合製作所』比起發展成有規模的公司,更像一個組織。」洪千涵說,他們提供一個表演藝術交流平臺,希望成為開放、多面向詮釋的歷史策展學的說故事人。

三位新銳劇場編導的表演歷程、導演理念及創作思維,含納不同主觀詮釋乃至表演藝術創作再現的包容,只有這樣文化才能保有特殊性跟異質性。透過表演藝術對世界擁有思辨與行動的熱情,這一份精神不會隨著時代的更迭而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