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廟宇彩繪 細品匠師工藝

  • 次標題:第132期-2020/10
  • 文:楊為仁
  • 圖:李建緯
  • 點擊數:1845
國定古蹟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牆面上有潘麗水所繪〈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彩繪。

彩繪是中國建築空間的一大特色,卻也是所有建築裝飾中最容易隨著時間而褪色和消失的一環,因此和其他建築裝飾如剪粘、雕刻、泥塑等相較,更形珍貴。傳統觀念裡,在木造結構上漆彩繪可保護建築物本體,因此不論是大戶人家的宅第,或是莊嚴肅穆的寺廟或祠堂,都會聘請匠師進行彩繪,經由歷史演進和色彩圖騰變化,在不同的地方區域,形成不同的特色風格。

與西方教堂的裝飾相比,臺灣廟宇的裝飾相對繁瑣而華麗,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李建緯說:「通常廟宇彩繪的位置多在木造結構、牆面以及門板,其中三川殿入口門板上的彩繪,更被稱為廟宇的眼睛、靈魂之窗。」門板彩繪在臺灣廟宇彩繪中最具民俗趣味,匠師在幫門神作畫彩繪時,無論心情或態度均不敢懈怠,甚至還需要開光儀式,有時門神彩畫的優劣,還會連帶影響畫師的社會地位。

彩繪圖騰 多有吉祥寓意

廟宇彩繪是一項充滿傳統民間色彩的技藝,廟方從寺廟供奉的神明為始點發想,請匠師將廟宇妝點成充滿神仙故事、宗教氛圍的空間,其動機多半不脫對神明的頌揚、對信眾的美好祝福,以及趨吉避凶等等功能與意義;時至今日,匠師更將中西繪畫的優點融入傳統廟宇彩繪之中,使之成為一門藝術。

綜觀臺灣廟宇彩繪,依其技藝工法大致可區分北式、南式與蘇式三大派別,北式的彩繪較為俐落且帶貴氣,多用於宮殿建築,主要以「疊暈」的方式呈現,圖騰以龍鳳為主,色調濃郁,充分顯現莊嚴華麗的氣派;南式的彩繪較為柔和婉約,以「退暈」的方式表現朦朧美感,圖騰包括捲草圖案、牡丹花變形的旋子花紋等,為藻頭裝飾的重點;蘇式是南式的延伸,透過邊框層次的彩繪,增加作品的立體度,構圖活潑、題材豐富、喜用錦紋,現今臺灣寺廟彩繪大多屬於蘇式。但即便如此,仍會因為匠師的個人風格和特點,而展現不同的風格。

臺灣從北到南都有不少著名的廟宇彩繪匠師,李建緯說:「南部最有代表性的彩繪匠師是臺南的潘春源家族、陳玉峰家族,以及蔡草如等;中部有葉成、郭福蔭、郭啟勳、郭黎光等;北部最著名的彩繪匠師則有洪寶真、邱玉波和吳烏棕等;其後開枝散葉而有潘麗水、陳壽彝、陳萬福、郭新林、郭佛賜、柯煥章、莊武男、邱振邦等。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珍貴的廟宇彩繪分布於臺南、鹿港、諸羅(嘉義)和艋舺(萬華)四地寺廟,部分由近代彩繪匠師重新再彩或加固保存,值得大家細細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