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在傳統與新編之間—發現自己的更多可能

  • 副標題:第140期-2022/04
  • 文:程筱媛
  • 圖:一心戲劇團、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薪傳歌仔戲劇團、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點擊數:957
圖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膨風美人》精彩劇照。蘇國慶(右一)在戲中飾演男主角鄧榮光。

蘇國慶和古翊汎,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舞臺形象:前者通常是文雅秀氣的客家戲小生,後者則經常是凜然正氣的歌仔戲老生、武生。同樣的是,兩位都在近年獲得傳藝金曲獎的肯定。

在今年的臺灣戲曲藝術節,蘇國慶將挑戰鍾肇政現代主義實驗小說《中元的構圖》,飾演困在往日記憶而精神狀態游移在恍惚與癲狂的阿木一角;古翊汎則將首度與現代劇團臺北海鷗劇場合作《國姓之鬼》,演繹鄭成功在臺灣的各種鄉野傳說。



從英雄敘事轉向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無論是傳統戲還是新編戲,離亂的大時代總是一再出現的主題。不同的是,傳統戲經常講述大時代中的英雄崛起,即便是悲慘的結局,也在觀眾心中留下一個悲劇英雄的形象。新編戲的關注對象則更多元,尤其是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近年以日治至戰後時代為背景的新編戲,包括這一次的《中元的構圖》,更多地關注大時代下小人物的聚散或情感糾葛。不同於傳統戲常見的人物身分,對於演員來說,自然就要試著探索有別於傳統戲的表演方式和情感詮釋。

此外,在傳統戲中極為重要的鑼鼓,在新編戲裡往往也會降低使用的比例。鑼鼓在演出中的功用不僅是伴奏,同時也肩負著推進戲情的功能。新編戲減少鑼鼓的使用,因此場上氛圍更大程度地要交由演員去塑造,對手之間的默契和磨合就更為重要。蘇國慶說,自己就曾經遇過和對手之間沒能將場上氛圍達到理想狀態,而無法激起應有情緒的狀況。新編戲裡也會有更多直接的肢體和眼神接觸,對於習慣演出傳統戲的演員來說,也是需要突破的地方。


二度創作 讓人物從紙本躍上舞台


「二度創作後再次進入排練速度就很快,因為演員本身就參與其中。」蘇國慶說,在開始讀本之前,要先瞭解導演、編劇的理念,接著在讀本的過程中瞭解人物之間的關係、身分背景,再針對劇本的時代做一些功課。除此之外,還要從演出和觀眾的角度去設想,例如:敘事該照事件發生順序?還是倒敘開場?事件衝突性足不足以說服觀眾?戲劇高潮會不會太早或太晚出現?有些訊息該讓演員「演出來」還是「說出來」?

在集體工作之後,就要進入個人消化的階段。戲曲導演和現代劇場導演不同的一點是,戲曲導演會試做給演員看,但是「導演就像師父一樣,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更深入的人物詮釋,靠的還是演員自身的理解和消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打層次」,例如人物會遭受到不同程度、不同面向的刺激,會有什麼樣的回應?情緒如何轉折、如何堆疊?這些思考不僅是從人物出發,也是從觀眾出發。因為觀眾經常探問的「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往往就藏在這些層次之中。



磨掉正方形的四個角 從硬板到自在



漂亮的身段和高亢的唱腔,可能是很多觀眾對古翊汎的印象。京劇科班背景為他扎下扎實的基本功,但其實他也曾陷入如何不讓功底成為束縛的思考。

「我常說我以前像個四方形。」古翊汎演出完後習慣看自己的錄影檢討,有時會發覺自己看起來很「硬板」。「有的人說我的身段很漂亮,也有人說我的身段很硬。硬跟漂亮是兩件事,漂亮是因為身形穩定、角度好看,但硬就是不懂得力量的拿捏。」察覺自己的問題後,古翊汎並沒有打散功底,而是試著把方正的四個角修整得更圓潤。從此功架不再是局限,而是能自在運用的優勢。

古翊汎也習慣在觀看別人演出的同時,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不只是劇場,包括電視、電影,每一種演出都有可以儲存的養分。在適宜的情況下,我會把看過的記憶拉過來應用。」不同演出型態會發展出不同的表演特性,經過鏡頭表演訓練的演員,往往更擅於生活化的表演。習慣於舞臺演出的古翊汎對此有深刻的感受:「像秀年老師經歷過電視歌仔戲,跟她近距離對戲的時候,一個表情、一個眼神就可以拉扯我們的情緒,感受到很強大的力量。」



在現代劇場重新發掘表演的其他可能



《當迷霧漸散》的青年林獻堂一角,是古翊汎第一次接觸類似舞臺劇的表演方式,對他來說是自己跟自己撞擊的一齣戲。除了許多第一次接觸的表演元素,起初對於導演的安排也感到難以理解:「導演要我翻滾、摔打,最後還要舞劍,我想,林獻堂的功夫有那麼好嗎?」經過導演解釋,他才明白,原來導演其實是想藉由這些外在的身段表現林獻堂懊惱、翻騰,乃至於失望的心理狀態。這次的經驗再一次打開了古翊汎對於表演的想像。

說到導演,古翊汎認為自己是很需要導演引導的演員,尤其需要導演「允許」他突破規矩。「我是很傳統的人,會告訴自己這樣不行、那樣不合規矩,可是有時就是要跳脫規範,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所以我需要導演的允許,我才敢放開、放心去做。」有些令人意外的是,總說自己死板的古翊汎,其實很想嘗試劇中劇,體驗這種跳躍在現實和劇中人之間的表演狀態。「我老是演這種功架的東西,我盡量去成為他、塑造他,但我自己到底在哪裡?我在臺上生活化的表演會是什麼樣子?」



穿梭在傳統與新編之間


對於現在的蘇國慶和古翊汎來說,傳統早已深化為他們的內在基底,而不再只是外在的框架。蘇國慶認為,比起傳統戲裡文雅的小生,奔放的角色和演出方式更契合他豪邁的性格。而對古翊汎來說,新編的劇本從現代人的情感邏輯出發,就演員的角度而言,也更容易貼近角色。穿梭在傳統和新編之間,相信兩位演員一定會持續增進自我在戲曲上的歷練與成就,並為觀眾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