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最好的學校是土地和人

  • 副標題:原住民文化培育
  • 文:李幸紋
  • 圖: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 點擊數:283
近年來原住民族傳統的樂舞歌謠的保存受到重視。
描述

少數族群的文化傳承一直是個課題,且不說資源欠缺,單單在人口數上就是一個顯性因素;近年來,政府與相關單位意識到保存其文化極為緊迫而重要,因而廣設單位投入資源,期望保留下這屬於臺灣的珍貴文化印記。

政府與相關單位多年來的投入,逐漸激起年輕原住民的自省與反芻,意識到祖先所留下的祭儀樂舞何其珍貴,開始珍惜並參與保存祖先留下的寶貴資產;還有許多非族群的專業人士,出錢出力,與來自各族群的年輕人,共同拉起一條觀察、整理、保存與豐富的文化傳承之路。


民間力量的初聲 一路摸索出結構

其中,較為人熟悉也較具制度與規模的,當屬現今之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後簡稱原舞者)。

三十一年前,1991年原舞者由當時的草創團員,在幾位對原住民文化深感興趣也頗具使命感的學者與社會人士的努力協助下成立,早期以學習和呈現原住民族傳統的樂舞歌謠與舞蹈為主,演出中會將部落裡的記憶或樣貌搬上舞臺,後來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也將舞蹈和演出帶進大專院校巡迴演出。

原舞者執行長陳昱豪說,當時的原舞者單純只做藝術傳承、演出和教育,而後在經濟和規模的考量下,前往學校的巡迴演出慢慢地演變成演出加上課;近幾年,原舞者則是以演出示範一部分的樂舞帶動學生,同時介紹樂舞背後的族群文化和意涵,也把舞者帶到現場跟大家交流、聊天,進行生命歷程的分享。今年,又變成巡迴示範的演出分享會,但仍以大專院校的原住民學生為主要目標。

直至目前,在原舞者的營隊模式教育深具系統化,大概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小小原舞者,對象是國小生;二是高中組,針對高中職生的原舞人才培訓營;三是針對大專院校生,除了前面提及的巡迴示範分享會之外,今年也嘗試把這些學生帶到部落去跟部落的長輩學習;最後是種子教師,主要是針對已經出社會,對文化有興趣並且在從事原住民教育相關的人。

原舞者針對這四種不同的領域去做區隔和活動設計,每一個課程都有不同的差異性,主要目的在讓無論原住民或非原住民的小朋友都可以接觸到不同族群的文化。高中職的部分會扎實地教導歌謠和舞蹈,也會邀請各個族群在藝文領域傑出的老師來做分享和介紹;至於種子教師和大專院校,則會依照不同的課程去調整方向,讓參與者可以討論或辯證。

「原舞者是以樂舞為本,樂舞即是稱呼原住民族音樂、舞蹈的一個集合,所以以樂舞為主軸,再搭配其他課程,但都脫不了文化教育。」陳昱豪強調著原舞者不變的定位。

無論哪個階段,陳昱豪都希望參與者可以在團隊學習,全面接觸原住民傳統文化,在對那些文化有一定深入的認識後,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和創作,「這就是原舞者的力量。」歌手舒米恩、昊恩及以莉.高露等人,就都曾經從原舞者的信念和學習中,對傳統文化有了理解和認知,而後嘗試在自己的部落或生活中發揮出更多的能量。

更有人從傳統中找到不同的方向。原舞者先前的團長──瓦旦.督喜,在累積了相當多經驗後,於2012年成立了「TAI身體劇場」,該劇場不像原舞者一樣以傳統樂舞作為呈現主軸,而是把傳統的樂舞文化吸收之後重新分解,找出自己想要創作的方向──也加入更多當代生命經驗所產生的思考。

靜下心理解 走進部落去互動

陳昱豪本身非原住民,到國立東華大學讀書後進入原住民民族學院的舞團,後來進入原舞者。他既是團員,也是一個非原住民,兩個不同又接近的角色讓他得以以全新的角度觀看原住民舞蹈,「一開始大家可能都被其輕快的節奏,也就是所謂的力與美吸引,繼續學習之後會發現有更多老人家想教的東西就藏在歌謠裡,如果無法靜下心,會錯失很純粹的感動和欣賞的美。」

陳昱豪坦言自己在時間的積累之後,發現自己從前喜歡的東西都略嫌表面,因此深入看見了很多內在的肌理。進入國立東華大學後,他開始瞭解原住民的歌謠是即興歌謠,某些歌謠是生活中的娛樂,在喜慶中才會唱⋯⋯,愈深入認識,愈感到這樣的歌謠學習挺有趣,也因而能夠學習不同的意境和不同的歌謠,繼續積累,繼續嘗試。

陳昱豪的歷程,彷彿就是原住民文化由下而上的一個絕佳案例,他的方法是──到部落去。「能夠最快成長和找到傳統樂舞的方式是,到部落去,部落的人呈現出的生活樣貌,就是我們在演出時要模擬和展現的樣貌,且不管最後呈現出的是否為原本的樣貌,根基都是來自部落,所以有機會,一定要到部落去。」陳昱豪也在部落中體認到,當自己事先把歌謠學習好再唱給老人家聽,老人家會感動,然後就會無私地分享自己的東西;陳昱豪說,不能一味仰賴由上而下的教導,要事前做好功課,一方面讓老人家省力省時不必從頭教起,一方面也展現誠意,「不同族群的老人家,個性和風格都不同,有些老人對你唱的歌有興趣後,就會帶著你去唱其他的歌,或者跟你鬥歌,那互動非常有趣,也才算是真正進入部落。這時,培育也才真正開始。」

一步一腳印 終將走出長路

原住民文化的培育不是件容易的事,早期原舞者在一批貴人包括近日才剛去世的胡台麗老師協助下成立,當時他們希望原舞者能夠保有純粹的本質;原舞者剛成立時的經費仍多仰賴民間資源,籌立基金會之後,頂著基金會的頭銜接觸到較多政府的企劃案,才演變成如今較多仰賴政府經費,但現今基金會裡很多董事無論是在資金或力量,仍給了很大的幫助,三十多年來,原舞者培育了為數不少的原住民藝術人才,促進了族群的互相理解,也藉由國際性文化交流,讓原住民族的豐富成為臺灣的軟實力之一,被世界看見。

而由民間企業果核有限公司( 後簡稱果核)發起的原住民人才培育計畫,睽違了四、五年,今年也即將推動第二屆,讓有表演藝術天分的國三生能參與競賽,藉由穩定的贊助經費,學習歌唱表演等相關技能,計畫推動者黃韻玲說:「第一屆中有幾位同學,現在已經都大學四年級了,也在申請相關學校。」

從政府到鄉市鎮,從原舞者到果核,原住民文化培育的種子正廣泛地在這塊土地播種,期盼更多有心人士加入,期盼臺灣多元而豐富的文化持續綿延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