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擦亮劇團價值

  • 副標題:國光品牌之實踐策略與團隊經營
  • 文:張育華
  • 圖:國光劇團
  • 點擊數:81
價值轉型勢在必行,引領臺灣京劇嶄新發展。圖為《快雪時晴》演出照。
描述

劇團跟劇場,是形成表演藝術產業鏈相互依存的支持系統。劇團以藝術家為指標,旨在產出節目,劇場展示作品,以經 營觀眾為核心,雖然各自有側重主體,都離不開「節目製作管理」,以及「市場經營行銷」兩大面向的統整性思維。如何製作出有吸引力的優質作品,以及如何導引觀眾欣賞藝術作品,正體現藝術活動策 辦效能的一體兩面,彼此觀照,又互為表裡。 以節目製作面而言,含括從企劃構 想、組織創作、編排演練、支援技術、演藝呈現等貫徹品管績效等系列工作;而市場營銷面,則主責宣傳、票務、教育推 廣、觀眾服務、乃至合作資源鏈結等多元內容。總體來說,劇場製作經營檢視的是 營運團隊的整合實踐力,除了對節目內容 流程進行策畫、設計跟實施外,還必須以統籌行政管理角度,掌握人力成本以及經 費資源的綜合配置應用,並經由執行市場推廣計畫,確保節目品質跟票房效益。

以「品牌」理念作為劇團運作的基石

近年來,國光劇團以戲曲獨特形象為發展指標,建構「品牌」理念;品牌,是品質管理的實踐成果。國光經營品牌,有其文化使命,涉及的組織管理內涵複雜,策辦一檔節目的製作思維,除了藝術創作本身,還包括人力經費的資源運作、產品特 色設計與定位、目標社群之行銷方略、以及演藝效能的價值評估等。由於品牌不會永遠存在,一旦流失市場觀眾,品質效能不彰,觀眾失去了對品牌的忠誠度,品牌也就失去 了力量。

筆者曾於2019年撰述《國光的品牌學》一書,這是國內第一本深度探討藝術表演團體如何藉由經營管理的專業,逐步建構品牌的故事,並特別以目前隸屬於文化部傳統藝術中心的國光劇團為例,說明以一個京劇團的編制跳脫過往傳統戲班的演藝侷限,在時代衝擊洪流中走出自身發展定位的傳奇,值得列入戲曲發展史的記載。除了建構具有臺灣本土人文思維的劇藝美學之外;同時亦能綜觀時代趨勢及審視京劇文化市場可發揮的競爭優勢,以逐步深入開拓「傳統新價值」更為宏觀的視野格局。根據國光的創作經驗,要有效整合一切製作創意構想與促成作品成功的背後,首先要確立組織團隊的價值核心跟經營願景。多年的藝術行政歷練,個人親身見證國光近卅年來如何由傳統戲班蛻變翻新成為臺灣代表性戲曲劇團的過程。其間從「組織架構的革新思維」、「創發作 品時代新局」、「深耕文化教育推廣」、到「前瞻團務經營願景」,都是成就國光作品能以精良品質普獲社會各界正面評價的重要基礎。
 傳統技藝是「人」的藝術,一個傳統表 演藝術劇團的優勢,就是以自身具備的「傳統技藝特色」立足;因此,藝術家身上擁有製作管理的角度,整合行政、創作、企劃、行銷、經營等專業人才投入參與,方能為傳統藝術團隊擬定發展目標,為劇團塑造價值定位與執行方略。

 

「現代劇場」管理制度集結團隊 

國光劇團創團之初所建立的「現代劇場」管理制度成就了現在的國光劇團。傳統戲曲班社的經營,素來以「名角」為領袖;主導一切劇藝創作與經營方式,這種以「名角挑班」的機制有歷史文化淵源,也是商業演出最基本的「品牌」概念;但是當傳統觀眾日益凋零,戲曲劇場唯有以新思維的製作管理營運策略,方能有效因應傳統藝術市場逐漸凋零萎靡的現實危機。國光的現代劇場營運機制,是組織各類演藝經營的專才,來貫徹執行統一的劇藝製作理念。因此,團隊的組織架構,配合完備的管理制度下,同時兼顧「製作能力」與「創意能量」的專業發揮,以「A型團隊」(李仁芳,2008, P.133)的魔幻組合,發揮兼容「製作」與「創意」的經營效能。A的支柱之一,是執 行力極強的的製作人跟經營家,A的另一支柱,則是「作家性」極強,纖細敏銳,擁有深刻思維的藝術家,兩者相互搭配,在溝通整合的共識之下,促進團務運行。

團長專司製作營運,調度資源、掌理績效以及行銷策略,帶動行政團隊為節目製作及觀眾服務提供最大支援;藝術總監負責節目規劃、劇藝品質與發展願景。二者共組劇團領導結構。也因為組織架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行政管理與創作部門有專屬推動核心,必須溝通無礙,來保障節目演出水準品質。

優異的「技術研發」以及「生產製造能力」,即是成就品牌領先的關鍵。藝術總監除了把握演出風格,更要因應發展目標、構思能發揮團隊優勢的特色劇目、綜觀團務人力生態、均衡展現演員實力,同時也要敏銳感知市場觀眾的需求,責任重大。多年來,國光戲曲經安祈總監確立演出劇本及戲的內涵後,交由擔綱主演的藝術家們悉心準備,隨即進入節目製作、排演與 行政配合等系列流程,包括編排人力任務分工、各部門協同人力的技術支援、文宣部門擬定行銷策略、有計畫地與觀眾溝通、票務安排及引導觀眾入場看戲等一連貫作業。

這是一個複雜的團隊管理機制,是藝術創作與行政管理兩個不同專業體系的協作。在這個集結臺灣傑出戲曲藝術家、表演人員、文藝學者、編導群、以及行政管理人員的堅實團隊共同努力下,多年來團務發展蒸蒸日上。這裡仍存在著傳統戲班的組織與倫理,同時也有公務系統的作業架構,兩種雖然看似極不相同的工作系統,卻能相互融合平衡。在外界看來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實際上,凝聚全體團員的卻是「愛戲」的心,這種「真心做好戲」的使命感,讓團員成員能夠上下一心、共同合作、各自發揮所長,成就最佳演出效能。也正是這種創作與執行協作並行不悖的模式,使國光能夠逐步邁向現代劇場專業發展的道路。觀眾對演出的真誠滿足令我們感動,而我相信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用心經營品牌 打造無可取代性

「品牌」,是消費社群心中的觀感,是大眾對產品價值的信任;是製作生產部門對客戶的承諾,是品管水準的卓越要求。「品牌」就是品質跟形象,是具有熱誠與感染力的溝通服務,是「嚴謹、效率、務實」的工作態度;「品牌」更代表著競爭力,是擁有理想願景的信念,是組織永續經營的基石。而建構「品牌識別性」的過程,就是持續厚植創意,與時俱進、追求卓越,跳脫慣性思考與僵化約束,在超競爭的時代裡開拓新局的過程。

觀照現今局勢,要發展傳統戲曲的軟實力,必須持續深耕戲曲文化的底蘊精萃,而所有戲曲團隊的艱鉅考驗,都是如何邁向永續經營。其中的決勝點,在於新世代年輕族群對傳統內涵的價值認同,這不只是要經營觀眾,還包括影響團隊裡的所有藝術家及全體工作人員。除了得規劃吸引新世代與導引陌生觀眾走進劇場的作法與巧思,戲曲工作者也要將真實的生活經驗與表演的技法內涵深度融合,只有把表演藝術美感,轉化為觸動觀眾情感連結,才有機會讓新觀眾「再次」體驗劇場,成為認同戲曲藝術的戲迷。

就個人觀點,傳統藝術劇團只有找到自身核心的「競爭力」,必須在現有技藝的傳承系統中,找出有效延續技藝得以生生不息的製作策略,擁抱多元開闊的發展視野,確立劇團永續的走向目標。當具有傳統內涵的深刻作品,可以持續創造劇團口碑與社會影響力,傳統藝術團隊擁有的宏觀願景,當可期待在現代潮流中穩健前行。

因此,我進一步提出「活化品牌力」,建構自身「無可取代」的藝術價值與市場競爭力,用精益求精、自我超越作為激勵指標;同時也透過持續網羅優秀藝術家激活團隊生命力,促進加速提升整個團隊的成長效能。這些品牌經營的策略性思考,志在持續帶動更寬廣層面的觀眾願意「愛戲」,奠定「臺灣京劇新美學」品牌形象的穩固根基,未來的國光京劇,將在因應社會的變動中追求永恆不變的價值,邁向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