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作伙推一把 公部門站出來

  • 副標題:傳藝Go Young培育計畫陪孩子想像未來
  • 文:葉露名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73
臺北木偶劇團與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小學童互動熱烈。
描述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長年致力復振本土文化,近年透過「傳統藝術開枝散葉計畫」、「傳統藝術接班人計畫」、「《承功——新秀舞臺》匯演計畫」取得良好成效,培養出優秀的演出人才,2023年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規劃「傳藝Go Young培育計畫」 提供國小學童觀賞演出及參與的機會,既為傳統表 演藝術培養欣賞人口,也帶動國小學童對國家語言 的認識,本文邀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女士分享政府公部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語言攜手藝術 共同乘載臺灣文化的記憶 

傳統藝術是國家文化的根,也是國民重要的文化資產與情感歸屬,傳統表演藝術更是藉由生動活 潑的表現內涵,深度具現了語言之美,如臺灣土生土長的歌仔戲與最能代表臺灣意象的布袋戲,不僅承載了人民共同的記憶,也豐富了臺灣台語文學風景;客家戲來自於純樸動人的客家文化,客家語系也因此成為藝術的載體,憑添更多客家生命情愫;原住民文化則是重 要的文化瑰寶,豐富的族群美學與生活智慧,透過族語的轉譯、儀典的宣示、樂舞的詮釋,讓原民藝術成為極致的 文化力量;而臺灣各族群的傳統歌謠更是透過音樂的詮釋,將本土的語言轉化為優美的藝術實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自2002年成立迄今,本於研究、保存、傳承、推廣傳統藝術的使命,始終堅持維護並拓展傳統藝術的多元面向,然而被動的保存與推廣只會讓自己被時代的潮流推著走,在科技化的時代洪流中,傳統文化受到各界的外在刺激,文化扎根與藝術傳承無疑是與時間賽跑,強化與普及傳統藝術的欣賞與參與才是積極的做法。

如何強化?如何普及?傳統表演藝術種類多元,語辭優美,不僅貼近臺灣人民的生命禮俗,亦與日常生活習習相關,如能從小扎根,使它自然而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藉由實踐延續文化的生命與記憶,才能確實提升自我價值與民族的信心。

 

傳藝Go Young培育計畫  為臺灣學童帶來文化活水

換日線專欄作者劉政暉擁有兩個商學碩士,周遊世界六十餘國後決定投身教育,他在第一現場工作多年後不禁詢問起臺灣價值為何,並於2019年撰文提出大哉問:連自己的在地文化都不了解,臺灣年輕人拿什麼「走向世界」?現代社會變遷快速,在科技化的時代洪流中,來自全球各種東西方世界的外在刺激導致傳統文化飛快流逝,陳悅宜感嘆道,傳統藝術是經過歷史洪流的淬鍊孕育而生,不但代表著國家的文明特色,更是在國際舞臺上最具辨識度的在地文化,一個不認識自己故鄉文化的人,等於是失了根的異鄉人,缺少了自己土地文化的情感,因此,守護著傳統藝術,等於滋養著自己的文化底蘊;認識自己的傳統藝術,等於站穩未來的利基!

「很多很多的時間,才能形成一點點的歷史;很多很多的歷史,才能養成一點點的文化;很多很多的文化,才能累積出一點點的傳統;很多很多的傳統,才能造就一個國家的文明。」這是一段讓陳悅宜感動良久的話,也點出傳統藝術之於國家文明的重要性,但積累需要時間,藝術參與必須及早做起,讓孩子自小浸淫在文化的活水中,才能傳承不輟、生生不息。

因此文化部與教育部在今年聯合起來,透過傳藝中心規劃了「112年傳藝Go Young培育計畫」,讓教育體系與傳統藝術結合,藉由補助方式與縣市政府共同合作,除了讓每位國小學童每年均有觀賞或參與傳統表演藝術的機會,也帶動孩子們對國家語言的認識。

 

傳藝Go Young作伙來 囝仔看戲笑嗨嗨

「傳藝Go Young培育計畫」由縣市政府規劃傳統表演藝術團隊(如歌仔戲、布袋戲、客家戲、歌謠、說唱、原住民古謠⋯⋯等)進校,或 帶領學童們到專業表演場館欣賞傳統表演藝術演出,藉此提升學童對藝術的理解與欣賞能力。在一連串縝密的規劃、溝通及初複審的過程,最後獲選參與的縣市共計九個:新北市、苗栗縣、彰化縣、嘉義縣、南投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以及宜蘭縣,自四月起至十一月止,總計有超過兩百所學校參與,參與學童數可達五萬名以上,其中不乏多所偏鄉校園,偏鄉學校比例高達三分之一,投入計畫的演藝團隊則超過五十個,要讓孩子們開心看好戲!

除了觀賞演出,「傳藝Go Young培育計畫」也規劃了完整的藝術體驗,如演出前的導聆課程與演出後的延伸活動等,希望藉由前、中、後三段系統性的內容串接融合,有效提升學童對傳統藝術的理解及欣賞能力,因此參與計畫的演藝團隊皆需以國小學生為對象,編排適齡的劇目、曲目及演出內容,並加入解說、教唱、示範等互動教學,引發學童興趣以帶動學習,提升節目教育深度,讓每個節目不只是好看的演出,而是結合藝術性、趣味性、知識性的綜合體驗。

 

藝術扎根 持續復振臺灣傳統藝術珍寶

而為了能創造更密集的藝文體驗,促進兒童親近戲曲,傳藝中心未來計畫在「傳藝Go Young培育計畫」之外,另規劃兒童戲曲劇本及音樂編創計畫,鼓勵兒童戲曲的編創人才開發作品,並以巡演方式將這些作品帶入校園,藉由系統性規劃的實際參與,觸發學童們對傳統表演藝術的喜好,從潛移默化中栽植藝術美學的鑑賞能力,從小培養傳統戲曲欣賞人口,接軌年輕世代。

「許多人會說傳統藝術無法引起新世代的共鳴,我想這可能是對傳統藝術定義太沉重了,傳統與現代絕不是相互對立,而是透過現今的編、導、演、設計等創作團隊共同腦力激盪,為傳統注入新生命,賦予當代的意義。」陳悅宜說道,她期許傳藝Go Young培育計畫能陪著全臺灣的孩子們一起親近傳統,然後以當代的思維、當代的演繹方式,創造出對未來的想像,讓教育體系和傳統藝術結合,從國小階段就能接觸並且喜 愛傳統藝術,呈現人人看戲曲、校校有傳藝,實現真正的文化平權。當臺灣人不再是故鄉的異鄉人,而是將美好的傳統藝術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並賦予它當代的新風貌,那才是由屬於自身血液裡的DNA所奔向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