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藝術場館好好玩

  • 副標題:您不知道的臺灣戲曲中心
  • 文:任懷民
  • 圖:戲曲中心、劉振祥
  • 點擊數:65
場館座椅顏色為不同的紅色,廣增劇場豐富活潑性。
描述

「您好,歡迎光臨臺灣戲曲中心,祝您今天看戲愉快!」 這是一句到劇場看戲常聽到的歡迎語,各劇場的前台服務人員們熱情地歡迎您來看戲。許多忠實的戲曲戲迷們跟著劇團跑遍全國劇場,對這句話絕對不陌生。聽到時,會有一種親切的熟悉感,如果在剛好的時間與心情下,誇張地說,也許會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藝術場館設計處處有巧思

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在戲曲中心所進行的各項演出計畫,如「臺灣戲曲藝術節」、「看家戲再現」、「戲曲夢工場」、「承功新秀」、及國光劇團、臺灣豫劇團等演出活動,可明顯看出藝術場館於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推廣、發展工作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除了熱鬧的各項演出計畫外,場館管理—劇場的硬體設施與前後台軟體服務,也以傳統表演藝術的發展為使命。

從場館硬體來說,國內已有許多相當規模之表演場館,從小型到大型,從地方到國際,均已具備,然除音樂廳外,場館大多是多功能場館。未來為提升表演藝術之發展,及吸引忠實之觀眾族群,再加上全國交通的便捷,未來場館的興建與經營,應可以特定表演藝術型式為目標,如戲曲中心為傳統戲曲、流行音樂中心為流行音樂。建立特定表演型式之劇場,如此可真正符合該項表演藝術之需求,不僅有助於提升演出品質,更可協助演出團隊節省因場館條件有限,而需花費的大量演出成本。

戲曲中心的劇場硬體,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與其他劇場相較似乎差異不大。最大的不同在於觀眾席的座位顏色,呈現各種不同的紅,座椅顏色的不同,是為了增加劇場的活潑性,讓劇場如戲曲一般熱鬧起來。戲曲場地的特別之處在於專為傳統戲曲演出與觀戲需求而打造,如舞臺地板底部裝有橡膠墊,增加舞臺彈性,保護演員於翻打撲跌。後臺化妝室門及走道,均高達三公尺淨空,以利紮靠演員進出,走道寬度也可讓兩位紮靠演員併行。考慮戲曲觀劇的最佳視覺與聽覺,讓每位觀眾能清楚的看到演員手、眼、身、法、步,而將觀眾席最後一排設定為距離鏡框二十四公尺內,依設計師的現場考察,這個距離剛好與乾隆皇看戲的距離相同。為了能清楚的聽到唱腔與音樂,及考慮現代音響設備的使用,整體劇場的聲學環境也控制在短殘響的範圍內。

特定表演型式劇場易於建立場館的品牌形象,並擁有特定族群的藝術家與觀眾群,進一步發展出顧客的吸引力。更有趣的是,因特定表演藝術家與觀眾群的存在,劇場除了舞臺與觀眾席外,劇場的周邊空間,如劇場大廳、咖啡吧檯等周邊空間,將成為重要的交流空間,用以聚集、延續、服務、發展,團隊與觀眾、觀眾與觀眾間的關係。

戲曲中心內主要的表演劇場有四處,大表演廳、小表演廳、多功能廳與小舞臺。大表演廳為中型劇場,其他三處為小型劇場,各劇場依其不同的空間特色,安排從傳統到實驗等各式各樣的演出。戲曲中心在各劇場營運管理時,需不停思考傳統戲曲表演團隊的演出藝術上的需要,也同時需考量團隊經營與製作的方向與困難,從而安排配置各劇場的內裝環境、專業設備、使用方式、服務內容。因此戲曲中心的四個劇場,不僅僅是大小不同,其功能更是各有特色,可讓表演團隊選擇其最適合的演出場地。

以多功能廳與小舞臺為例,兩者空間大小相近,都是一個實驗劇場的尺寸,但考量傳統戲場館座椅顏色為不同的紅色,廣增劇場豐富活潑性。不同的劇場空間各自具有特定功能以配合各式劇種。曲現今跨界創新的需求,多功能廳以實驗劇場為目標進行管理配置。劇場裡具有全區桁架、組合式觀眾席,表演團隊可在劇場地隨意變化使用,讓演出團隊充分發揮藝術想像與創意,進行各式各樣的創新演出。

至於小舞臺,管理的概念則完全相反,主要考慮的方向,則為演出團隊的演出成本。一般劇場演出,均以一個星期作為一個檔期,周一至周四進行佈景、燈光、音響等裝臺工作,周末進行演出。這樣的工作形式,花費大量的成本於技術人力、設備及場地租金,團隊營收難以平衡。然而傳統戲曲卻具備了一個藝術本質上的優勢,即其抽象簡約的藝術精神——傳統戲曲的演出,可在一桌二椅的環境下精彩呈現。故戲曲中心營運團隊將小舞臺打造成固定式劇場,擁有最先進豐富,然而固定的燈光、音響、投影設施,舞臺為架高的傳統舞臺,備有舞臺地毯。如此讓戲曲團隊進場演出時,無須再花費大量時間在技術裝臺,或租用設備及安裝人力,可以「進場即演、演完即走」,大幅降低演出成本,提升團隊演出收入比率,有利團隊經營發展。

 

創新多樣變化 帶動場館新活力

除了空間與硬體上的努力,為了讓更多觀眾了解傳統戲曲,辦理免費的定時導覽活動,劇場專業人員及演員帶著觀眾在劇場間穿梭,導覽介紹戲曲中心。接著專業的戲曲演員與觀眾互動,體驗基本身段唱唸教學。觀眾唱著「身騎白馬過三關」,雙手捻著蘭花指,在歡樂中深入了解傳統戲曲藝術。至於時間有限的民眾,則可報名免費的導覽活動,由專業志工帶領大家參觀戲曲中心。這些經由戲曲演員直接與民眾接觸的活動,讓民眾覺得戲曲不再是古老遙遠用來保存的東西,而是成為活生生、有趣的現代劇場活動,甚至有些民眾當場成為了演員老師的戲迷,進而買票看戲。

傳統戲曲的演出不停在創新,場館也不停在突破,除了在大表廳裝置了全國第一的主動聲學系統,可在彈指間將大表演廳的聲音環境從劇場變成音樂廳,大幅提升演出聲音呈現的可能性。傳藝中心並以戲曲中心為基礎,開發了一套「3D數位模擬預演系統」軟體,可讓表演團隊進劇場前便可於電腦中擬真模擬演出時的佈景更換、燈光變化、投影畫面,可協助演出團隊於前期製作設計的創作工作,避免進劇場呈現時重新調整之成本及時間的浪費。而這套軟體是免費開放下載,所有民眾均可以至其網站下載使用。軟體裡有戲曲中心各劇場的一比一虛擬環境,戴上VR眼鏡便可暢遊各個劇場。

劇場的營運團隊需持續致力於場館硬體及設備的維護與更新,繼續建構符合傳統表演藝術需求之專業現代化劇場。在觀眾的開發服務上,則面對超高齡化社來臨,加上疫情影響,新觀眾停止開發,而老觀眾繼續流失。加以疫情期間電子媒體成為收視主流,吸引大量觀眾,令人為表演團隊未來的經營環境感到憂心。為應此番挑戰,戲曲中心致力於將觀眾服務進一步調整優化,期望使觀眾有更好的看戲體驗。同時學習並優化銀髮與幼年觀眾需求,以擴展觀眾年齡層,讓劇團辛苦培養的老戲迷們,延長到劇場看戲的年齡,留住原有消費群,而家長們也方便放心帶幼年觀眾進劇場,而培養新一代的觀眾,如此應可對表演藝術團隊有著正面助益,也將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可以想像,一個傳統戲曲劇場有著空間寬敞寧靜、平面觀眾席、方便使用的公共服務設施、演出前與散場後可與家人甚至演員聊天喝茶的社交空間:另一個青年實驗劇場,劇場型式可隨心所欲變化,劇場大廳也可隨意裝飾,吧檯有著好吃的甜點與飲料,劇場關門的時間可能是午夜兩點。如此的劇場,有著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與長輩約好一起看戲的一家人,藝術家們在其間討論發想,從一個僅僅只是看一場戲的消費場域,變成一群人藝術生活的一部分。如此劇場的營運將隨著劇場、團隊、觀眾的互動關係持續共同發展,一同往永續邁進。國內許多劇場工作者已看到未來挑戰的來臨,並已調整營運的腳步,相信未來劇場的內容將會更加精采,藝術場館也將愈來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