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辜懷群開「戲棚」 永續經營傳統表演藝術

  • 點擊數:1349

從位於臺北市信義區的「新舞臺」,轉換至中山北路二段楓香林蔭旁的「臺北戲棚」,雖然「戲棚」的場子,比「新舞臺」小了,觀眾席座位也少了,但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辜懷群,對於服務傳統表演藝術的熱情絲毫不減,她常說「傳統藝術永遠不老,臺北戲棚更不顯小。辜懷群打造「臺北戲棚」,要成為觀光公益表演場所,永續經營傳統表演藝術。

2002年,臺灣水泥公司,在中山北路二段建造了一幢鐵灰色而巍巍聳立的大理石建築臺泥大樓2004年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便在泥大樓三樓的士敏廳,開設了臺北戲棚

辜懷群指出,「臺北戲棚」的成立,是個專為貴賓設計的傳統藝術綜藝櫥窗舞臺,所以表演區深度750公分、寬度1200公分;但整體來說「麻雀雖小,五臟具全」,舞臺左側有一側舞臺空間。左右舞臺鏡框牆可向舞臺方向旋轉至與觀眾席側牆呈同一平面,使舞臺與觀眾席呈一開放空間。

開棚之始就是要讓老外見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的「臺北戲棚」,觀眾席共可容納314位觀眾,座椅系統分為電動收納觀眾席座椅及活動連結椅兩種;電動收納觀眾席座椅全部展開共有九排,總共席位234,該型座椅亦可做展開五排(有130席)的變化操作。

在臺灣永續經營正規的中國傳統表演藝術。「臺北戲棚」每場演出約 90 分鐘,表演內容包含各類傳統藝術像是京劇、民俗技藝╱雜技、民俗音樂(南管、北管、八音等)、原住民樂舞、曲藝(評彈等)、及戲曲(歌仔戲、改良式京劇附新舞步及武術、崑劇、梨園、高甲、布袋戲等),讓國內外友人享受到豐富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等多感的體驗。

這個令國人及國際友人親炙在臺灣特有的中華表演藝術風貌,每週一、三、五、六晚間粉墨登場,已成為觀光旅遊的固定熱門行程,達成了「文化外交」的使命。

不論做什麼辜懷群都抱持不斷學習態度,「學習是為了遺忘」辜懷群說,因為人會遺忘,故要不斷的學習,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的修正。人生中每個階段認知的人、事、物,不見得是準確的,不見得是永不變的或是絕對的。角度愈多,切面愈廣,判斷事物的準則,則愈趨於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