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賴德和在傳統裡自得 創新魅力

  • 次標題:第9期-2016/04
  • 文:趙靜瑜
  • 圖:賴德和
  • 點擊數:5429
傳統對於賴德和的創作來說就像呼吸般自然。
簡介

從野台戲文武場鑼豉點子裡奠下音樂基礎教育,而後將這些養分重現在自己的音樂生命中,賴德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揉合一種新的魅力。賴德和說「做為一個音樂工作者,就是要有感覺,把社會給我們的剌激反芻,運用並記錄。」

獨處新竹一隅,人間名利富貴於他如浮雲,北藝大音樂系退休教授賴德和卸下老師身分,成了名符其實的作曲家,至今數年,恬淡自律,將生命放在讀閒書與創作,用一生成就了作曲。

音樂可以抒志  也可感懷政局

2015年朱宗慶打擊樂團委託創作《對決》,賴德和為10位擊樂演奏者而寫,充滿寓意,「20分鐘音樂不曾重複,抓不住卻又跑不掉,有一種大海迷航的寓意,希望有一天,音樂真能讓戰爭化為和平,不再迷失。」《對決》以鼓類樂器為主,鑼群為輔,演奏家們或三群穿梭交織,或兩兩相鬥,曲終以長串漸強鼓聲在鑼聲中交融作結,整曲氣勢磅礡,展現了賴德和身為作曲家對於時局的感懷。

剛剛脫手的創作則是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委託創作的《海神家族》交響曲,以小說家陳玉慧的同名小說為靈感而做,賴德和持續探索臺灣歷史變遷,曲中呼應小說情節,將京劇中的《四郎探母》放進樂曲中,東西交融,卻又那麼恰到好處。

曾是國家文藝獎得主的賴德和,從小看野臺戲,對南北管情有獨鍾。曾是國家文藝獎得主的賴德和,從小看野臺戲,對南北管情有獨鍾

傳統就像呼吸般自然

傳統對於賴德和的創作來說就像呼吸般自然,這與他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曾是國家文藝獎得主賴德和生於彰化員林,從小看野台戲,對南北管情有獨鍾,「小時候的娛樂就只有野台戲,只要廟前有作戲,母親把我放在野台前,我就可以坐在小板凳上一整天聽戲看戲,哪裡也不亂跑,直到母親來帶我回家。」

坐得定,沉得住,傳統的一點一滴,一個曲牌,一個哭調,就這樣老老實實地記在心裡。賴德和在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畢業後,做了兩年小學老師,後來因為喜歡音樂,決定報考臺灣術大學前身國立藝專,主修理論作曲。曾與陳懋良、馬水龍與溫隆信等人創立「向日葵樂會」,進入國臺交前身的臺灣省交響樂團研究部,專心創作,彼時,是他人生最接近功成名就之時,那時的賴德和聰明,活躍,行政各方面純熟圓融,他努力創作,讓樂壇看見。

善用東方樂器  台灣曲調  融成音樂新語言

也是在這段期間,賴德和在一次聽了那時剛回國的林懷民演講,兩人創作理念相近,其後藝術戲迷俞大綱在中視主持一項平劇藝術研究,賴德和與林懷民都成座上客,兩人也開始合作,一人編舞,一人寫曲,誕生如《紅樓夢》等代表作。《紅樓夢》1983年在臺北市藝術季首演,這是一首三管編制的大型管弦樂,加上了京劇鑼鼓與琵琶,這些中國傳統樂器的畫龍點睛,更成全曲靈魂。

巔峰之後,總要下山,之後的人生,賴德和有新的陪伴與新的追求,賴德和1995年獲國藝會「藝術家補助」赴美,1998返國,賴德和後持續創作,並任教北藝大音樂系直至退休。 

多年來賴德和專注創作,曾獲得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作品包括「鄉音系列」、大型管弦樂作品《安魂曲》、《吾鄉印象》等,都有精采的樂思;近年則邀約不斷,持續為留下台灣的聲音而努力,賴德和的創作習慣就像上班族,非常規律,早起創作,晚上閱讀,他說自己的生活可說超級無趣,「我常跟學生說,大家都才氣十足,但輸就輸在沒有紀律,創作者要有鋼鐵般的意志,到最後靈感就跟呼吸一樣自然。」

賴德和說,現在的創作者社會養分中沒有歌仔戲,沒有南北管,但他們終究會有自己的音樂語言,傳統勉強不得。而賴德和就是賴德和,「做為一個音樂工作者,就是要有感覺,把社會給我們的剌激反芻,運用並記錄。」如常閱讀,如常創作,賴德和依舊單純怡然,在作曲中實踐著他音樂中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