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技藝 難敵時勢歌仔戲誕生於20世紀初,是唯一土生土長發源於臺灣的傳統戲劇,隨著時代的發展,演出形式從外臺、內臺、唱片、廣播、電影、電視…每種演出形式都是歌仔戲藝師們為了留住觀眾,改變創造的各種風貌。歌仔戲在電影、電視、網路等媒體普及後,終不敵強勢媒體而逐漸式微,1990年代開始,在...
從兒童出發 讓戲曲扎根推動與保存臺灣傳統文化為文化部「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的重點項目之一,從兒童藝術文化扎根為出發,以臺灣本土戲曲–歌仔戲為主體,做一個屬於臺灣孩童的歌仔戲。劇本挑選臺灣在地故事、神話傳說等為主題,搭配有記憶點的戲曲曲牌,編創出適合孩童觀賞的「兒童歌仔戲」,希望吸引親...
深化民間戲曲人才演訓公立歌仔戲劇團終未成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傳藝中心」)則自民國108年策辦了「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團演訓計畫」,深化民間戲曲人才訓練機制、帶動傳統表演藝術薪傳工程,以及培養各劇種前後場接班人,這才開始有了制度配套的作法及固定經費的支援,這是一個用對資源效益最大、從根源核...
以戲曲跨越六種可能的複數群眾「傳統戲曲其實比我們認識的戲曲能力更大,她從來就不是一味的傳統,作為持續與觀眾互動的演出,她本來就不斷進步。在現代如何重新『面對戲曲』,對我來說,不是任意嫁接,應是就戲曲的狀態、認識,與各種觀眾共同互動。不需特定想著跟哪種美學對話,這就像每個人都沒有單一身分,要面對的是原...
回顧2014當年的時空背景,老戲迷耳熟能詳的傳統劇目正在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能吸引現代觀眾目光的新戲。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王海玲說,老戲迷看戲在意的是臺上演員的唱腔、身段與身手功夫,演員唱得越多、他聽得越過癮,但年輕觀眾看戲,著重劇情故事,演員唱得太多,反而覺得冗長煩悶,兩者恰好相反。當迎合年輕觀眾的...
成立於1995年的國光劇團,在成立第二年,也就是1997年就展開國際交流,至今已走訪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捷克、巴西、俄羅斯等地,今年7月更將應邀前往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檳城兩大城市進行交流。現任團長張育華以「三個十年」闡述國光劇團創團以來的國際交流,她說,第一個十年國光出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