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委託創作走進台灣竹樂團的樂器室,映入眼簾的是許多造型有趣的竹樂器,竹弓琴、竹鼓、竹杵、叮咚琴、方盒琴、安克隆(Angklung)、拍筒琴、竹笛、簫、竹二胡等,可說是樂器控的小小天堂,它們多是由羅正楎自掏腰包訂製而來,是專屬於台灣竹樂團的「委託創作」。雖說樂器的形制需求是由羅正楎提出,卻必須藉...
當嗩吶唱起童謠2014年作曲家王乙聿接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委託,選用排灣族泰武部落古調「織帕在哪裡」(Ljiliyangasidaladelu)為素材創作了嗩吶協奏曲,古調原為兒童唸謠,藉由女兒的手織帕故事帶出母女間的有趣對話,在嗩吶獨奏部分,除了人聲歌唱般的旋律線條,也以靈活的斷奏樂段表...
蒐藏名琴 與民分享奇美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於1977年設立,多年來致力於培育美術與音樂人才和推廣古典音樂,並委由奇美博物館管理和保護著大量藝術作品,也舉辦和贊助國內各式音樂藝文活動,成為普及古典音樂的推手。奇美亦自1990年起開始從世界各地蒐藏名琴,並針對全球重要製琴師的師承派別、區域與年分進行系...
坎坷家境苦練歌 成就唸歌仔傳奇 楊秀卿出生於日治時期的新店屈尺,生父(姓名不詳)是客家人,入贅楊家,上有三位兄長,下有一位妹妹。後母親離婚再嫁,與繼父(陳水勝)遷居至九份,夫妻倆以賣玩具、糖果、枝仔冰為生。當時她才三歲,隔年,楊秀卿因發高燒導致雙目失明。繼父開始教她唸歌仔,如〈姨仔討姊夫〉...
戰亂孤兒 流浪到臺灣曾仲影1922年出生於上海,幼年家境富裕,常去天蟾舞臺欣賞梅蘭芳唱京戲,並流連於片場,著迷地觀看默片拍攝。一二八事變後祖母鄭進寶帶他逃回祖籍地廈門投親,高中時祖母餓死。從此曾仲影孑然一身,勉強自英華書院畢業,徒步去投考疏散遷至長汀的廈門大學,歷史系將要畢業時,在報國心驅使下放棄學...
因緣流轉 古樂今現吳歷(1632∼1718)字漁山,以繪畫及詩文方面的成就較為人所知,約在1682年加入耶穌會,1688年晉升司鐸,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洪立行爬梳了現有文獻後,在他的「重讀與再造—吳歷《天樂正音譜》研究」一文中將此作的創作年代推估為一千七百年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