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裡簡稱四功的「唱唸做打」是很重要的基本功,需要日積月累不間斷地操練,「不打不相識-歌仔戲冬令營」,透過遊戲引導和實際操作的引導,帶領孩子認識自己和身體的無限可能,使孩子們從練就一身好功夫到最後透過粉墨登場的準備過程,培養團隊合作的態度,以及認識戲曲劇場和現代劇場的特色。招生對象9-15歲(三...
「當臺灣的崑曲與日本的傳統藝能舞踊、三味線合作創作,將爆發什麼樣的創作火花?」這是2017年8月31日,聯合報資深文化記者陳宛茜發布橫濱能樂堂與國光劇團的合作簽約新聞的破題之句。乍聽要將各自擁有深厚文化內涵與豐富藝術積澱的幾個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舞踊與三味線元素共同交融呈現在一個舞臺上,...
「亞太傳統藝術節」活動自2000年舉辦迄今,持續從特定的策展視角出發,涵蓋傳統工藝、戲劇、音樂、舞蹈、偶戲等各個範疇,藉由展覽、演出、論壇、工作坊、座談、工藝示範等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不僅成為國人接觸亞太地區傳統藝術的重要櫥窗,兼顧學術性、藝術性與互動性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也成為亞太傳統藝術界備受肯定的...
受邀去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第八屆畢業公演《看見光》,原以為就是欣賞學生民俗特技的神乎奇技,可是當舞臺燈亮,演員身穿膚色舞衣,映照著身上青春的線條。令人驚異他們的每個動作,舉手投足都展現特技和舞蹈的力與美,地殼鳴動聲環繞在劇場裡,穩定的高音頻率,配合著演員緩緩移動,全場屏息,觀賞...
正當一年一度的德里藝術盛事「德里國際藝術節」(Delhi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才剛剛結束,策辦十五年的「德里國際兒童藝術節」(Delhi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estival),緊接著在12月14日至17日要隆重展開,來自十餘個國家的二十...
夏日祭典淵源雖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不同的展現型式,但多源自於農耕時代的送靈、送蟲習俗。 為了期待秋日得以豐收,青森縣自古便傳言,只要將這些讓人發睏的睡魔(即津輕方言「ねぶた(Nebuta)」)做成燈籠,放到水中流走,便能驅趕睡魔。因此光在青森縣,每年八月初就有高達40多場的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