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歌仔上青 話說全國歌仔曲調大賽

  • 次標題:第150期-2024/09
  • 文:曹頤和
  • 圖:財團法人臺灣歌仔戲推廣基金會、悟遠劇坊、曹頤和
  • 點擊數:28
第二屆歌仔上青主視覺。(財團法人臺灣歌仔戲推廣基金會提供)
簡介

文學家說50年後…巧克力消失了、蜂蜜消失了;趨勢學家說,可以以3D列印製造器官、具溫度、心跳的虛擬伴侶會變得非常普及…世界變化得如此巨大,而,歌仔戲呢?有想過50年後的歌仔戲是什麼模樣嗎?更興盛嗎?還是已經消失?這是我們一直揮之不去的問題。

精湛技藝 難敵時勢

歌仔戲誕生於20世紀初,是唯一土生土長發源於臺灣的傳統戲劇,隨著時代的發展,演出形式從外臺、內臺、唱片、廣播、電影、電視…每種演出形式都是歌仔戲藝師們為了留住觀眾,改變創造的各種風貌。

歌仔戲在電影、電視、網路等媒體普及後,終不敵強勢媒體而逐漸式微,1990年代開始,在學者專家及各方有識之士的奔走下,由中央負擔起培養人才的重責大任成立歌仔戲科,民間劇團為了讓歌仔戲更長久發展,不被各種新興娛樂取代,朝「精緻歌仔戲」方向努力,如今歌仔戲可謂遍地開花,無論跨界嘗試、演出品質、藝術層次都來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然而,時代是如此轟轟然又急又快,非戲曲溫層的民眾對歌仔戲的認識卻微乎其微,會買票進劇場看演出的更是其中的鳳毛麟角;在教育現場,現在的年輕學生完全沒看過歌仔戲的依然大有人在。


培養新力 看見歌仔

歌仔戲在所有從業人員多年的努力下,已是前所未有的精彩,但是年輕的新觀眾有多少?如何吸引新觀眾?這是我們認為當前最急迫的危機。於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結合國家語言發展計畫辦理全國歌仔戲曲競賽,目的不在培養專業的從業人員,而在推廣母語、培養新觀眾,同時也藉賽事的推動成為年輕人看見歌仔戲、看見本土文化的窗口。

第一屆的歌仔上青十分成功,為我們建立很好的模式,老一輩反映也想參與,與祖輩一起廟口看戲是許多當代人共同的回憶,因此今年度我們特別增加團體組,只要有一位40歲以下即可組隊參加,更特別鼓勵祖孫同臺;公部門多年來保存許多傳統歌仔戲曲調,為賽事的素材奠定基礎,我們的曲調統籌陳歆翰認為近廿年來因為音樂版權的問題,導致很多新編戲裡有很好聽的曲調,卻無法流通,特別利用此次機會重新取得授權、編整這些雋永的唱段,一方面讓參賽者有更多選擇,一方面也希望為戲曲吸引更多的欣賞者;音樂的感染力超越年齡與國界,也特別為本屆賽事製作更容易流通的「宣傳曲」,希望透過歌曲的傳播力讓更多人聽見。

基金會的同仁們多年來皆在歌仔戲曲圈服務,對產業熟悉是我們的優勢,在校園推廣方面即請多年來默默耕耘校園的團隊:東部如悟遠劇坊一輛胖卡梨猿號執行校園推廣已環島全臺5圈,還有中部的新和興總團及「傳藝GO YOUNG」徵選出的團隊與我們一起進校園,一起為推廣歌仔戲努力。 


年輕接棒 努力永續

為突破同溫層,我們用時下年輕人最熟悉的閱聽方式來推廣歌仔戲,也許無力抵禦西方強勢文化的輸入,也沒有青少年熟悉的以特效塑造的漫威、DC英雄,但每個戲曲工作者都真實的武藝高強、身懷絕技,雖不能變成文化的輸出國,但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這個特點亦希望新一代看見。

我們沒有人能穿越時空看到50年後,雖明白藝術、文化皆與時俱進,但我們不敢怠惰,同仁們不希望曾有資源做些什麼,卻因循保守只打安全牌,未來我們仍將為歌仔戲的推廣做出各種嘗試,或許不一定成功,卻不會怕受批評而不作為,不能讓未來的人回顧我們當代,檢討我們明明可以做更多,卻任戲曲萎縮。

歌仔戲發展史上的諸多先輩是我們的典範,嘗試了、推進了、期待未來有人接棒繼續。基金會肩負歌仔戲曲推廣的重任,其中或有不足、有限處,希望各界不吝指教,我們與各單位的作法或許不一樣,但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歌仔戲的永續而努力。


歌仔上青 遇見感動

借句林懷民的話:「如果幸運,也許觸動某個容易執迷的年輕人,引發他異想天開的憧憬。」就像每世代的先行者,都曾經在人生的某個片刻被某個思想或作品感動一樣,每次活動都有我們的創意,期待都能讓歌仔戲與年輕人不同的遇見、激盪出一連串的迴響。

在戲曲圈多年,每幾年就會遇到一些歌仔戲的「發燒友」,不惜鬧家庭革命、扛著被父母逐出家門的壓力,也要學歌仔戲。

逐夢的勇氣與落實的毅力是歌仔戲進步的基礎,每每看著這些熱情而堅持的表情,總是令人感動,基金會願努力成為戲曲人最堅強的後盾,演藝的技藝交給從業人員持續精進;而推廣歌仔戲,突破同溫層、找到新的觀眾的責任讓我們來分擔。

邀請你來跟我們一起認識歌仔戲、做歌仔戲的觀眾,讓歌仔戲永不消失、永遠「上青」。


歌仔上青【報名網址】2024kuaahi.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