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賀團圓 農曆年賜福必看扮仙戲

  • 次標題: 第151期-2024/12
  • 文:林茂賢
  • 圖:林茂賢、蘭陽戲劇團
  • 點擊數:10
《大醉八仙》敘述瑤池金母邀宴八仙,八仙在蟠桃會上貪飲瓊漿、大醉而歸的情節。(蘭陽戲劇團提供)
簡介

臺灣傳統戲曲並非純粹的表演藝術,民間演戲的主要目的在於酬神祈福,普遍的表演場域在廟埕戲臺。而演出的時間也多選在神明誕辰或廟會慶典期間,其酬神、娛神的意義勝於藝術、娛人功能。質言之,臺灣傳統戲曲是兼具宗教、藝術與娛樂功能,而不是單純的休閒娛樂。

臺灣傳統戲曲並非純粹的表演藝術,民間演戲的主要目的在於酬神祈福,普遍的表演場域在廟埕戲臺。而演出的時間也多選在神明誕辰或廟會慶典期間,其酬神、娛神的意義勝於藝術、娛人功能。質言之,臺灣傳統戲曲是兼具宗教、藝術與娛樂功能,而不是單純的休閒娛樂。

農曆新年是臺灣民間最重要的民俗節日,民眾期望新的一年能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因此過年期間演出的劇目,必需是喜氣、熱鬧的戲齣,結局也一定是闔家團圓、平安圓滿。劇情中要避免有殺戮、官司、孤苦、死亡的負面情節,不能出現生離死別、殘缺失落的悲劇。臺灣傳統戲劇中最符合以上條件的無疑就是扮仙戲。


扮仙戲 儀式性強

所謂的「扮仙」意謂演員或是戲偶扮演天上的神明、神仙,為信徒祈安賜福。扮仙戲屬於「吉慶戲」,是在正戲演出前,先表演一段吉祥戲以祈求吉祥如意。吉慶戲普遍存在中國及臺灣民間戲劇之中。廣東、香港地區稱為「例戲」(依照慣例要演出)、江浙地區稱為「討彩戲」(討好彩頭)、莆田稱為「弄仙」(扮演神仙賜福之戲),閩南和臺灣則稱為「扮仙」。扮仙戲的特色是劇情簡單、內容單調、演出時間短暫、藝術性不高、儀式性強。

臺灣民間無論亂彈戲、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包括露天電影,只要是在廟埕,或因酬神、神誕而演出,在正式表演之前,一定要先演出一折扮仙戲,為神明祝壽並為信徒祈福。而扮仙也是民間演戲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且扮仙戲經常不只演出一次,宮廟聘請戲班為善男信女扮仙稱為「公仙」;信徒私自為個人、家族祈福、還願,也會包紅包請戲班扮仙。因此常見戲班重複扮仙,戲班俗語:「加官禮恰濟過戲金銀」,意謂扮仙(跳加官)所收取的紅包禮往往比演出的戲金更多,可見臺灣民間熱衷扮仙的情況。

農曆過年期間,百姓都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順利、鴻圖大展,扮仙就成為信徒祈求神明賜福、庇佑平安的方式。扮仙戲也成為農曆過年期間臺灣民間戲班必演、常演、非演不可的戲碼。但演出的目的並非供觀眾觀賞,而是向神明祈福。


三仙白 三仙賜福

臺灣民間廟會節慶常扮演的扮仙戲有《三仙會》《三仙白》《醉八仙》《天官賜福」《蟠桃會》等戲碼。而其中最常演出的是《三仙白》與《醉八仙》。至於戲碼的選擇則依戲金的金額(因涉及演員人數)及神明階級而定。一般扮仙以《三仙白》(無唱曲)最普遍;如戲金優厚則扮醉八仙或天官賜福,以顯示莊嚴隆重,但如為土地公廟、陰廟(百姓公、大眾爺、水流公等),神格較低的宮廟,則一般都扮三仙為主,不能扮天官或瑤池金母等戲碼。

扮仙戲反映人民對未來的希望,從扮仙戲的劇情、角色即可看到人民心理的期望。《三仙白(會)》劇情是演出某神明聖誕,福祿壽三仙下凡賜福,角色中福祿壽三仙代表民眾祈求福氣、財富、長壽。劇中福仙帶領喜神或魁星前來慶賀,祿仙帶麻姑、壽仙帶財神或白猿,反映信徒祈求喜事連連、考運亨通、長壽(麻姑獻壽)、財運旺盛、諸事順利的希望。接著「跳加官」則象徵「加官進祿」升官發財、事業成功。最後小生小旦演出「金榜」又稱「尪某對」,劇情是鍾景期高中狀元衣錦還鄉與妻子葛明霞團圓的情節,代表人民對金榜題名和闔家團圓的期望。


醉八仙 人神同歡

《醉八仙》(或《大醉八仙》)劇情則是敘述瑤池金母聖誕,邀請八仙參與壽典,八仙分出場展示所屬寶物並表演特有身段,王母賜飲千年瓊漿,八仙紛紛喝醉表演醉酒的可愛動作,劇中八仙丟擲餅乾糖果給觀眾,人神同歡分享平安福大型演出或民間子弟社團,如果人數充足則會選擇《天官賜福》、《蟠桃會》等大型扮仙戲,後面再「卸甲」、「封王」、「封相」等短劇,但最後都是以「金榜」收場,象徵一切圓滿。

扮仙戲通常不會獨立演出,扮仙之後都會再演正式的戲碼,但如逢神明聖誕正日或要求代為扮仙的民眾太踴躍時,也可能全場都在扮仙而沒有演出正戲的情況,對信徒而言扮仙比演戲更加重要。扮仙原本就是民間演劇活動最重要的目的,扮仙象徵祈求神明庇佑「人平安、事圓滿」,尤其在農曆新年期間更是非演不可、非看不可的吉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