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民間戲曲人才演訓
公立歌仔戲劇團終未成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傳藝中心」)則自民國108年策辦了「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團演訓計畫」,深化民間戲曲人才訓練機制、帶動傳統表演藝術薪傳工程,以及培養各劇種前後場接班人,這才開始有了制度配套的作法及固定經費的支援,這是一個用對資源效益最大、從根源核心做起、對臺灣戲曲發展影響至鉅的計畫。雖然此一良善政策的推動難以根本解決整體生態及長期積累的問題,但計畫執行六年下來,可以說已在一定程度上創造出戲曲團體成員/文化主管機關/臺灣戲曲學院等產官學三贏共榮的局面,為臺灣戲曲的健全發展墊上了一塊關鍵磚石。
「駐團演訓計畫」策辦的用意是提供一定的資源協助民間戲曲團體培訓青年戲曲人才,藉由民間劇團自行尋找適合培訓之青年習藝生進行四年一期的駐團演訓學習,透過團務參與、課程學習、演出實踐以培養新生代的傳統表演藝術接班人,每年年末並舉辦「育成聯合展演」,提供習藝生一個一展所學、以演帶訓、相互觀摩的學習成果檢視平臺,為劇團的長期營運或業界培養/留住青年戲曲人才,以健全臺灣戲曲生態發展。
民國108年第一年辦理,分別有歌仔戲六團、布袋戲三團、京戲、客家戲、北管戲曲各一團,總計十二團、習藝生六十名(前場四十一名、後場十九名)通過審查,第二年則多了兩團歌仔戲劇團、一團曲藝團及少了一個北管戲曲團體,計有十四團、習藝生七十名(前場四十六名、後場二十四名)參與,計畫執行過程傳藝中心委託民間單位規劃期中、期末演出評鑑事宜,以確保計畫執行品質及成效。為求此一以傳藝中心公預算支持的計畫能越加精進周延並形成範式,自民國110年起,傳藝中心委託學術單位成立「協力輔導團」,希冀在既有的計畫基礎上,協助設計合宜的關懷訪視、教習表單、課程規劃及交流模式,並為劇團、習藝生與傳藝中心間架設溝通協調平臺,達至互諒互利及共好的目標。
學演合一開拓藝術視野
參與甄選的「駐團演訓計畫」戲曲團體,需在瞭解自身人員結構、長遠發展人才需求、青年戲曲人才來源、教師與行政人才準備的基礎上撰寫計畫書,並為習藝生(每團上限六名)規劃合宜的團務/課程/演出時數(年度總時數有880、1200、1400、1600四種)、鐘點費等級(依戲界資歷、參與計畫時間分為三級)、授課師資內容、演出場次安排(60-120小時/年)及期末育成展演劇目。團務時數主要為習藝生適應業界生態、熟悉劇團演出實務及強化參與度向心力而設,課程時數則是劇團安排內外部專業師資為習藝生的專業提升,尤其是為年度演出劇目的訓練、排練給予指導,而演出時數則是劇團視自身特色安排習藝生參與演出,以期達至學演合一目的。
入選團隊設有導師一人,大多為劇團團長擔任,協助規劃及陪伴習藝生四年間的學習與演出,並對習藝生的「習藝週誌」進行批閱;而專業師資的教學,則有行政一人進行教材整理、觀課記錄並每月為專業教師填寫「教學日誌」,對習藝生的學習狀況提出觀察與建議;而習藝生則需撰寫「習藝週誌」,固定時間透過書寫針對參與團務、課程學習、演出實踐、觀摩演出等面向進行回顧反思。因每年期末的育成聯合展演是檢視計畫執行品質的重要標的,故傳藝中心長官及三位專業委員到團針對行政、育成聯合展演片段進行期中訪視評鑑,即是關心團隊階段性學習成效的必要作為,尤其三位訪視委員看過片段呈現後提供的專業意見,對學習精進方向的提醒及藝術視野的開拓最具價值。
擔負中介、服務角色的協力輔導團,於期初會有一次的到團關懷訪視,以瞭解團隊計畫執行情形、有無需協助協調處,以及審視期中訪視評鑑作業並做出必要的提醒建議;另外,為培養新世代戲曲創作者建立該有的藝術視野及生態關懷,協力輔導團為各團習藝生規劃「送課到團」(選修)及「集中課程」(必修)兩種課程模組。前者邀請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偶戲藝術、藝文行銷等四個領域的資深專業師資到劇團演講,團隊可視自身需要四擇二;後者則是邀請所有的習藝生至臺灣戲曲中心上兩天的集中式課程,含納編劇、導演、表演及音樂等四個領域的資深創作者的經驗學思分享,不同劇種、劇團的習藝生一起上課因而也有更多認識及交流的機會。為促進各團的交流學習,協力輔導團也在期末規劃一「交流分享會」,讓參與團隊分別介紹自身的計畫執行情形,讓各團習藝生代表說明參與計畫的心得感想,以及設計不同議題讓習藝生分組討論報告。
促進優秀青年戲曲人才養成
「駐團演訓計畫」培訓結業的習藝生是不是真的能為傳統藝術接班人,當然尚待觀察。但是,團隊因而有了一批高素質的生力軍加入、實際操練過一套訓練教學模式,體質因而得到強化,甚而成立有青年團。至於習藝生,則透過系統性、針對性強的學習訓練,四年至少有四齣育成展演戲齣擔任主角、主胡或主鼓,並有團內資深演員、樂師協演及評鑑委員的專業意見回饋建議,這是何其難得的機會,而各種見寬見深課程的安排所帶來在藝術及意識上的刺激與啟發,則是為當代青年戲曲創作者該有藝術識見預做準備。對傳藝中心而言,因為這個計畫的用心推動而促進優秀青年戲曲人才的養成、戲曲團體體質因而強化、戲曲生態的良性發展,更是民間劇團與傳統表演藝術主管機關優質合作的典範。
第一期四年結業的習藝生續留戲界的比例是高的,且多能為劇團所用,顯見計畫效益。而傳藝中心為求此效益得以延續,新近另策辦「青年團員入團輔導計畫」,補助劇團一定比例薪資,讓劇團願意聘用結業習藝生成為支領月薪的正式團員;另外,既有的「駐園演出計畫」也開放予結業習藝生申請,讓結業習藝生有多重的藝術鞏固及發揮機會。
對的政策,影響深遠,「駐團演訓計畫」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