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喜張燈 從燈籠藝師林朝欽手中傳承那盞不滅的燈

  • 次標題:第151期-2024/12
  • 文:黃詠晴
  • 圖:張智傑
  • 點擊數:12
出國展覽時,為了讓臺灣傳統燈籠吸引眾人目光,林朝欽製作了160公分寬、總共三層的燈籠,美不勝收;而且還可以壓扁攜帶,易於推廣。(張智傑攝)
簡介

對林朝欽而言,工藝不僅是技術,更是對生活的探索與實踐。他透過對燈籠的創新設計,讓人們重新認識到燈籠的多樣性,並引導人們以環保的方式享受傳統工藝之美,讓燈籠成為真正的「永續」工藝。

燈籠藝師林朝欽從愛護環境的初心出發,在傳統燈籠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賦予燈籠更高的使用價值,不僅讓傳統燈籠走出廟堂,深入民眾生活,並且利用廢棄物為原料,製作具有藝術價值與實用性質的燈籠作品,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活力,永續照亮你我的心。


燈籠藝術永續美

林朝欽回憶:「燈籠最早是用來照明的工具,而非僅僅是裝飾物。」隨著社會變遷,燈籠逐漸成為節慶的象徵,脫離了實際用途。林朝欽認為,若能提升燈籠的功能性,賦予其不同的應用方式,便能將燈籠從一次性的裝飾品轉化為長期可使用的生活物件。因此,他開始著手研究如何讓燈籠變得更實用,成為日常家居中的藝術品。

經過多次實驗,他研發出一種特殊的接環裝置,將燈籠的結構進行改良,讓燈籠不僅僅是用來掛在門口的裝飾物,而是可以轉換成不同的用途。例如,當燈籠頂部接上玻璃瓶時,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花瓶或擴香瓶;若加上檯燈燈座,就成為實用的夜燈。不僅如此,這種結構甚至可以讓燈籠成為魚缸、烏龜缸等創意容器,使其在生活中發揮多樣用途。

林朝欽的創意讓燈籠不再只是節慶的象徵,而是有機會成為家中多功能的裝飾,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被廢棄,這一點大大減少了材料浪費。此舉不僅延長了燈籠的使用壽命,也為傳統工藝找到了新的出路。林朝欽分享道:「一件物品若能長期使用,它便不會成為環境的負擔。」這種讓燈籠回歸生活功能的設計,既保留了傳統文化,也讓燈籠成為當代永續生活中的一部分。

除了在燈籠結構上進行創新,林朝欽更致力於探索環保材料在燈籠製作中的應用。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他不僅改良燈籠的結構,還積極尋找可以替代傳統材料的方法,讓這項傳統工藝符合現代人的環保意識。


廢材製燈新思維

林朝欽常利用回收的報紙、樹葉等材料製作燈籠,並以手工紙的方式重塑這些廢棄物。起初,他製作出的燈籠皺巴巴的,不太美觀,卻充滿了獨特的自然質感。他很快發現,這種皺褶恰恰可以用來模仿古典金屬的質地。經過多次實驗,他成功地將這種手工紙製成具有金屬質感的燈籠,並塗上金屬色漆,讓燈籠彷彿是傳統銅器,擁有質樸且耐看的外觀,成為古典與現代美感的完美結合。

此外,林朝欽還將燈籠製作過程中產生的木片廢料與舊布料結合起來,賦予它們新的生命。他挑選形狀特殊的木片作為燈籠的骨架,並以舊衣布料的花紋作為燈籠外層,打造出極具個性化的燈籠作品。這種再利用的方式不僅讓廢料變為藝術品,更反映了林朝欽對於材料的珍惜態度。他認為,工藝創作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對自然的尊重與對環境的愛護。


工藝環保相結合

在燈籠教學的推廣中,林朝欽意識到傳統燈籠製作的工法需要大量的工具與材料,如木製模板、鐵絲,對於短期教學來說既不便攜帶。因此,他創新設計了一種「拼接型」燈籠,利用厚紙板與簡單的接環即可組裝成燈籠骨架。這種設計簡單易學,更適合在短期課程中推廣,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在課堂上,林朝欽教導學生使用厚紙板拼接燈籠的技藝,並鼓勵學生將剩餘的廢棄紙板外框進行再創作。透過這樣的課程設計,林朝欽不僅將燈籠製作的技藝傳遞給學生,更讓他們理解到材料的珍貴,學習如何在創作中注入環保意識。他表示:「傳承技藝的同時,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珍惜資源的價值。」這種創新拼接型燈籠,讓傳統燈籠工藝變得更為親近,並向學生傳達了一種對自然的珍惜與尊重之情。

林朝欽的燈籠創作不僅僅是一次性節慶用品的改造,而是一種傳統與現代、實用與美學、文化與環保的完美融合。他透過獨特的設計思維,將燈籠從純粹的裝飾品轉化為長期可用的藝術作品,在生活中發揮更多功能的同時,也讓這項古老的工藝在現代社會中找到了新價值。

對林朝欽而言,工藝不僅是技術,更是對生活的探索與實踐。他透過對燈籠的創新設計,讓人們重新認識到燈籠的多樣性,並引導人們以環保的方式享受傳統工藝之美,讓燈籠成為真正的「永續」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