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如「藝」,匯集國內國樂界菁英,為紀念這特別的40週年藝術成就,臺灣國樂團於2024年度舉辦一系列的演出,並將於10月19日起兩天帶來以臺灣近代雕塑先驅黃土水為主題的《土水─臺灣初露》跨界鉅製,由音樂總監江靖波結合國內優秀藝術家共同打造作品,向這位藝術家前輩致敬,同時彰顯創新與傳承的精義,繼往開來,邁向下一個40年的藝術脈動。
前身是1984年教育部成立的「國立藝專實驗國樂團」,至2012年5月因應文化部成立而更名為「臺灣國樂團」,在傳藝中心推動「用國樂訴說臺灣最美的故事」、「在地取材、取才」、「以音樂連結世界和臺灣」理念的推廣之下,積極地透過國際舞臺上一場又一場的演出以及出版音樂CD專輯,傳播臺灣底蘊醇厚的音樂美學,致力提升臺灣傳統及當代音樂,帶領更多人接觸並欣賞到從國樂出發,融合戲劇與舞蹈、美術、詩歌、文學等各類元素的多元面貌,奠定「臺灣之光」品牌。
篳路藍縷,用熱情支撐
正如臺灣國樂團演出節目之一的《傾聽—臺灣土地的聲音風景》,國樂團不同世代的成員專注傾聽國樂團一路成長茁壯的生命樂音,再投入熱情迸射國樂團的光和熱。臺灣國樂團5名創始團員當中的彈撥組揚琴演奏團員陳思伃回顧歷史點滴,最初除了自己,就是作曲家兼嗩吶等多項樂器演奏家蘇文慶,與胡琴、笛子、彈撥兼打擊的演奏同伴;由於缺乏適合當時團員編制的合奏曲,經費又不足,蘇老師只好自行譜曲,大家克難地棲身藝專一間小小的琴房。
陳思伃回憶,第一場音樂會《新樂•新韻•迎新春》節目單是內部自己編排,雖然談不上有什麼設計感,但也用心準備了4個月,找到藝專演奏程度最佳的學生來伴奏,演出品質教人驚艷,成果值得驕傲。當時,團員們只能在學生下課時間才能使用大教室,彈撥合奏、胡琴合奏或者重奏需要3、5個人齊集練習,有次發現學校場地沒得練,4個人只得擠在她家的臥室練了一下午,事後大夥兒總記得圍著那張床練的忘乎所以、開心的時刻。
2007年6月1日國家音樂廳《絲綢之路》演出,樂團的宣傳經費非常拮据,團員們花招齊出,有人假日帶家人開車兜風、將海報貼在車外打廣告;有人騎摩托車拿著「大聲公」遊街;甚至幫他們搬運樂器的忠孝樂器店老闆也被團員們的熱情感動,免費出了一趟車,在車外貼滿演出海報,跟著他們一起繞行中正紀念堂周圍宣傳,在在顯示團員對這個「家」充滿愛的團結精神。
拓寬視野,與國際接軌
見證創團艱辛的還有涂聰雲。他在臺灣國樂團成立之初,剛考入國立藝專(五專制)一年級,隨即參與NCO首場音樂會演出;1991年自國防部示範樂隊退伍後首份工作擔任NCO行政幹事兼擊樂演奏員,一切從頭摸索,樂在其中。2012年起任職臺灣國樂團執行秘書的涂聰雲表示,從頭細數,40年來共歷任了15位團長,以及國樂團法制化前後的6位首席指揮,從每位長官身上學習到樂團經驗與管理本事,是他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與收穫,而他的工作也傳述著臺灣國樂團這部「活歷史」。
其中值得一提的任務是2014年6月辦理《樂響.臺灣》大陸巡迴公演15天,他一人包辦前期接洽、場地勘查、旅運事務、演出舞臺、燈光、音響事務等所有行政工作,「前期場勘」及「演出執行」二趟巡迴演出場地包括河南藝術中心、山東青島大劇院、山東濰坊大劇院、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昆山文化藝術中心等地;實地場勘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當地旅館必須是禁煙房,以免影響團員休息。
中國大陸境內交通工具有航空飛機、鐵路動車、客運巴士等,而鐵路動車每位團員行李只要超過30公斤就無法搭乘,必須另雇一輛貨車專責載運行李,還十分擔心行李運送途中被掉包等意外,壓力很大;結束大陸巡迴工作返臺後又立刻驅車前往傳藝中心接續主責承辦【2014 NCO國樂指揮研習營】兩週,足足有超過1個月沒返家,如果不是深愛臺灣國樂團,真是辦不到。
涂聰雲提到,臺灣國樂團為求拓寬國際視野,也力邀國際級大師蒞團擔任音樂總監,兼及培養本土新秀,因而10多年前舉辦過音樂指揮研習營, 2013年邀請新加坡華樂團總監葉聰時辦過1次、2014年起由本團音樂總監閻惠昌辦了3次,十年磨一劍,培養出不少指揮新秀,如臺灣國樂團副指揮周聖文、臺北市國樂團首席指揮張宇安、臺北市國樂團副指揮江振豪、桃園市國樂團助理指揮林亦輝、灣聲樂團駐團指揮曾維庸、四川交響樂團駐團指揮廖元鈺等正是那時期學員,百年樹人、成果卓著。
跨域演出,十年磨一劍
12個年頭前進入臺灣國樂團的張君豪,回憶當時排練與辦公的「舊家」是國家戲劇院5樓原有的儲藏室,很像是「頂樓加蓋」,場地不夠用,就把腦筋動到走廊,團員各自從家裡帶來椅子桌子,佈置簡陋的休息室。大家戲稱兩條走廊為「前巷」、「後巷」,每每沿路跟「街坊鄰居」打招呼,苦中作樂挺有趣。
臺大農推系學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碩士張君豪,囊括香港「國際首屆中國器樂賽」專業笛子青年組銅獎等諸多榮耀,在臺北國家演奏廳等地舉辦過多場獨奏會。他認為,儘管搬到臺灣戲曲中心後的這幾年,臺灣國樂團製作了許多跟歌仔劇、京劇等結合的大型跨領域演出,卻不免減少了純音樂會及團內優秀團員的獨奏機會,期待有更多為團員策劃獨奏的次數,或進一步邀請國內外名家共同協奏演出,將更能維持國樂團整體的演奏水準。
肩負傳承,創新且薪傳
副指揮周聖文說明臺灣國樂團承先啟後與未來展望,初成立歷史背景是推行「樂教」,培養國樂人才,帶領普羅大眾欣賞優質國樂,所以著力於舉辦指揮大賽、指揮研習營、音樂會等等活動,提攜新秀薪傳。目前國樂團編制內的團員有51位,年度大型公演還會外邀兼任演奏人員,每年7月舉辦的「器樂大賽」前5名成為寶貴人才庫,甚至優勝冠亞軍有機會獲邀參加協奏曲演出,年輕世代演奏家受到相當大的鼓舞。
「在音樂文化浪潮的變動中,不知道50年後,國樂還存不存在?如果試著跨出大步勇敢嘗試,與時俱進,或許50年後,國樂還能因此生生不息。」周聖文強調,國樂要勤於探索,別刻板覺得「國樂就只是這樣」,保留傳統精萃的同時力求創新,才能日新又新。所有的音樂作品在譜寫問世時,生命才剛開始;當它在某年某月某時被演出,就是一次「再創作」。音樂作品是活的、是永恆的,例如今天在臺北演出人們熟知的《花好月圓》、明天到花蓮、將來到別處演出的《花好月圓》都不一樣,「都是全新的」。
立足本土,展望下個40
周聖文以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作品《春之祭》為例,在20世紀初首演備受爭議,觀眾群找不到像大師柴可夫斯基《胡桃鉗》、《天鵝湖》那種古典優雅的美感,反而感到舞姿與音樂扭曲甚至嚇人,第一次演出就激怒了大眾。時過境遷,人們思潮改變,《春之祭》反倒迎來新生,變成最常被演出的作品之一,「藝術創作需要時間,不能以一時之見論得失。」抱持開放的胸襟,周聖文認為,國家級的樂團所要照顧的面向是比一般樂團還要多的,樂團在傳統的基礎上應該要張開雙手懷抱新的可能性,而大家也比較想看到臺灣國樂團可以把國樂帶到哪裡去,藝術創作的影響力可能不是當下就能被看見,但深遠影響就在於傳承以外有創新,繼往還能開來,敢於自我挑戰、自我突破,永遠追求廣義國樂真善美的新天地。
臺灣國樂團用心建立品牌、推動品牌精神,演出內容兼具創新與傳統,譬如多年來定期公演的《臺灣四季》、《心花兒開滿年》、《心動.聲動》、《藍色的思念》、《樂繫古今‧韻迴三十》、《Mauliyav 在哪裡?》、《傾聽—臺灣土地的聲音風景》、《花漾寶島》、《生聲相傳》、《陣頭傳奇》、《越嶺~聆聽布農的音樂故事》、《凍水牡丹》、《臺灣迴音》,佳評迴響不斷,成果斐然。
深入扎根本土,擴大口碑行銷效應,臺灣國樂團努力不懈地推廣傳統音樂,年年赴社區與校園進行公益巡演,用美好的傳統音樂豐富國民生活。放眼全球,更經年累月肩挑文化外交大使的重任,為國揚名,演奏行腳遍及歐洲、美洲及亞洲等等各大城市,傳遞動人的樂章。展望未來40年、50年,現在的40週年里程碑是中繼點,更是新起點,臺灣國樂昂首走在前進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