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堅守薪傳布袋戲的古典之美 創新必須不忘傳統

  • 次標題:第149期-2024/06
  • 文:顏怡今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
  • 點擊數:29
吳榮昌認為創新必須不忘傳統。(江佩樺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簡介

「如果為了迎合現代觀眾,拋棄布袋戲的藝術價值,這樣的傳承有什麼意義?」當傳統藝術積極追求創新之際,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團長吳榮昌提出這個「大哉問」。吳榮昌並不反對變革,但他認為創新必須不忘傳統,操偶的核心技術、經典的口白對話以及戲偶、彩樓等雕刻工藝不能在「求新」的狂潮中消逝。從第二屆開始連續參與「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園演出計畫(後簡稱接班人好戲台)」的他認為,這對傳統布袋戲來說是個重要的平臺,因為它讓許多已經不常演出的傳統戲得到繼續存活的機會。

十九歲拜陳錫煌為師至今,吳榮昌投入布袋戲傳統藝術已近四十年。從小就常在廟會看布袋戲演出的他,對臺上「古早尪仔」活靈活現的演出十分著迷。讀高中時,有一回吳榮昌無意間在國父紀念館看到「小西園掌中劇團」表演,現場細膩精巧的彩樓、精緻的戲偶雕刻及樂師文武場的搭配演出,與他過往看的野臺布袋戲全然不同,吳榮昌忍不住讚嘆:「原來傳統布袋戲這麼美!」

成為布袋戲迷後的吳榮昌開始關注布袋戲的消息,十九歲那年,他鼓起勇氣打電話到李天祿家,詢問是否有授課,電話那頭回說:「外國人都在教了,想學就來!」吳榮昌興奮地前往大師家,他至今印象深刻:「那天下午,李天祿老師坐在家裡,因為西曬,整個人像融在迷濛的金色陽光裡,一旁燒開的水冒著白煙,那一幕就像戲一般不真實⋯⋯」


傳統布袋戲的古典美逐漸變化

原本向李天祿學習布袋戲的吳榮昌,因路途遙遠的關係,李天祿就叫吳榮昌轉至陳悅記古厝跟著自己的長子陳錫煌學藝,1985年吳榮昌正式拜入陳錫煌大師門下,跟在大師身邊,他發現大師累積常年表演的經驗,每個戲偶的動作都渾然天成,口白更是扣人心弦,他笑著說,年少時不太會說臺灣台語,加上沒有劇本,只能土法煉鋼靠手抄加硬記,每天觀察、體會並反覆練習,從模仿開始一步步慢慢建立自己的演繹方式。為了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專心學習,後來吳榮昌甚至辭掉正職工作,靠工時較短的「洗車」維持生計。

其實在吳榮昌正式接觸布袋戲以前,臺灣多數野臺戲已經「變質」,在成本考量下多改以錄音帶配合演出,此外,舞臺也改成一般布景、沒有彩樓。吳榮昌說,事實上,彩樓結合雕刻、刺繡、彩繪等工藝,精雕細琢、美不勝收;而有樂師文武場搭配的演出,能強化表演張力,牽動觀眾的情緒,少了彩樓和文武場的布袋戲當然相形失色。

當時很多野臺戲也將戲偶變大好幾倍,有的甚至大到一百公分(傳統約三十公分)。吳榮昌說,戲偶變大變重了,但人的手掌並不會變大,於是臺上的戲偶動作就會變得不那麼靈活;很多戲偶也不再如傳統審美般典雅精緻,如傳統戲偶多為鳳眼,但後來很多都改成大眼睛,呈現出現代人多元化的審美。

在吳榮昌心裡,布袋戲這門藝術可貴之處除了操偶技術,還有劇裡的對白、文武場的催化,以及戲偶、彩樓的工藝,「當這些都不見了,就算有觀眾看,留存下來的布袋戲還有什麼意義呢?」對此,他憂心忡忡。


保留經典口白 呈現語彙之美

吳榮昌在1994年成立「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劇團名稱特別加了「古典」二字,正是他「以保存並推廣傳統布袋戲之美為職志」的宣示,他希望透過演出喚醒民眾對古典布袋戲的喜愛。為此,多年來吳榮昌到各國中小演出布袋戲技藝時,都會將彩樓帶到現場,讓同學實際感受布袋戲的藝術之美。

在推廣布袋戲過程,吳榮昌也和大家一樣會面臨「現代觀眾聽不懂對白」的難題,但他不會直接刪除或改用國語等現代觀眾聽得懂的語言,因為,他覺得傳統劇裡的對白是布袋戲裡珍貴的藝術內涵。以􀀓􀀑􀀓􀀒年於「接班人好戲台」演出的《虹霓關》為例,吳榮昌擷取此劇最精彩的「王伯當攻打虹霓關」這一段情節做三十分鐘的演出,除精彩的武打場面,也刻意保留男女主角經典「調情」對白。

這段劇情描述著東方氏原為報殺夫之仇擄來王伯當,不料卻見其「貌似潘安」而心生愛慕,欲託付終身。吳榮昌認為,撇開愛情,兩人對白裡用了許多涵蓋臺灣早期庶民文化的「台語同音哏」,例如:


東方氏:「阮欲招你來做夫妻(hu-tshue)。」

王伯當:「欲做麩炊(hu-tshue)就叫興化兄來縛籠床(lâng-sông)。」

東方氏:「人是講欲來做翁某(ang-bóo)。」

王伯當:「後山松柏(tsîng-peh)遐爾濟你毋去剉,偏偏欲來剉江某(kang-bóo)。」(注1)

注1:江某是一種樹名,對應前述的松柏。


取「翁某(ang-bóo)」與「江某(kang-bóo)」的諧音,不僅鋪陳劇情中男女間的欲拒還迎,亦展現臺灣台語的語彙美感及其趣味。


淬鍊細節 昇華藝術內涵

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成立以來演出劇目,非常重視如何透過細節的鋪排,讓傳統劇本裡的角色性格更加立體,悲歡離合的劇情更有說服力。2023年於接班人好戲台演出的《說唐演義》之〈南陽關〉,故事敘述面對追兵,伍雲召面臨家破人亡,其妻賈氏為免連累丈夫及幼子,於是投井自盡。吳榮昌說,以前的演出可能像是「交代劇情」一樣「噗通」一聲跳進井裡,但「人要死沒有那麼簡單」。他認為,投井前賈氏會有很多心情轉折,像是害怕、不捨以及最後關頭的因愛成全非死不可,這樣的情緒一層一層堆疊充滿戲劇張力,因此吳榮昌選擇將這段戲「做大」,跳井前多了探頭看井、坐在井邊慢慢挪動身體等動作。吳榮昌不諱言,這是從京劇、歌仔戲中得到的想法,將人演的方式應用到布袋戲偶裡。

吳榮昌以「小針美容」作為比喻,強調推廣古典布袋戲的原則是裁修不好的地方,淬鍊出布袋戲的美感與藝術,但不做大改造。像是把傳統劇《蜈蚣嶺》裡原本腥羶色粗俗的部分刪掉,有些劇本則可加入像是小書僮的角色,幫助觀眾瞭解主角所說的對白。吳榮昌說,雖然沒有觀眾,傳統戲劇就會消逝,但如果把師父教的都拋棄,全用科技、流行來取代,這樣或許有了觀眾,但其藝術價值也會不見。

面對傳統戲的困境,吳榮昌認為,「接班人好戲台」提供了很重要的平臺,他說,一般劇團受限於活動的性質及演出時間,很多像是《虹霓關》、《南陽關》這種大劇本已經鮮少有演出機會,加上現在小朋友對演義小說的陌生,就算校園推廣也不太會選擇該類劇本,但接班人好戲台提供長期且穩定的演出機會,「我可以放膽地把想法做出來,並且從演出及觀眾的反應裡思考戲劇的深層內涵。」透過接班人好戲台,吳榮昌不僅實踐追求傳統布袋戲藝術價值的可能,同時也讓學生有實際上臺操練的機會,他笑著說,如果能讓好戲台演出場次更多一些,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