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音樂的魔術師——蘇文慶 多元融匯 為臺薪傳

  • 次標題:第149期-2024/06
  • 文:林麗娟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29
蘇文慶的音樂讓人領略傳統與創新之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簡介

從臺灣人文風土汲取創作素材,臺灣當代優異作曲及指揮家蘇文慶一直開放恢宏心胸,海納百川,實踐多元結合的完美呈現,讓大眾沉醉在他魔術師一般的全方位才藝下。

多元拓展創作曲 《臺灣追想曲》眾所熟知

蘇文慶創作的大量作品不乏傳統音樂、戲劇、電影、舞臺劇、音樂劇及大型舞劇,自然體現對於生命、音樂、宗教的體會與情懷,好比《臺灣追想曲》、《燕子》、《牛郎織女》等等,都是亞洲華人國樂團經常選演的熱門曲目,樂界評論蘇文慶的音樂質樸溫暖、擁有濃厚的個人風格特色及豐富的語彙,展露臺灣作曲家在音樂詮釋上跨越傳統的蛻變,讓人領略傳統與創新之美。

而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會踏上國樂創作的歷程,有其淵源。蘇文慶生長於基隆,童年喜歡到廟口看野臺戲、聽北管樂,父親和兩位姊姊都是音樂老師,耳濡目染,也總跟著姊姊一起向作曲家連信道學習鋼琴及樂理,後來考進國立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就讀,受到國樂名家董榕森、鄭思森兩位恩師的影響,啟發了他的音樂專業道路。


無師自通 吹笙起家又投入作曲

原本在國二那年,蘇文慶受劉維哲老師啟蒙加入國樂社,主奏樂器是當時無人挑選的笙,無師自通,到了藝專時期,竟將笙的特有技巧「花舌」練成「腹顫音」,令人驚嘆,同時,受到了董榕森創作《陽明春曉》影響,三年級改拉二胡,也參加中廣國樂團及第一商標國樂團擔任嗩吶及笙演奏。

蘇文慶回想,藝專畢業後,陸續任職於臺北市立國樂團與香港中樂團,1984年回國協助剛成立的臺灣國樂團(NCO)運作,在當時國樂曲目缺乏的年代創作笙作品《隨想曲》,因而自己除了重視傳統音樂的精髓,也開始思考如何將樂器的音色、技巧、演繹方式加以發揮、跳脫窠臼,使傳統與創新融合並進,於是旋即積極地投入樂曲創作中。


鼓勵就地取材 永續創作傳承

底蘊深厚,作曲身手就像「開外掛」,蘇文慶認為熟悉民歌、戲曲是基本功,而西洋交響曲般的平衡與融合則是珍貴的養分,迎來創作風格的轉型,1997年自美返國後的十五年,他堅持採用本土素材進行創作,比如金門《風獅爺傳奇》、原住民樂曲《噶瑪蘭》等,旋律優美,氣勢磅礡,此外,也取材生活,採行簡約的旋律與配器手法,行雲流水,婉轉動聽,還與鶼鰈情深的柳琴演奏家妻子鄭翠蘋共同譜曲《雨後庭院》、《天地星空》等等,而譬如《綻放》將中西音樂風格交融於一,古樸韻味琴曲一轉,又引用西班牙作曲家的吉他演奏曲調及技法串接,中與西、傳統與現代、各自精彩的樂器多元紛呈筆下,生氣盎然。

如何發揚國樂,讓音樂生生不息?蘇文慶表示,應當順著時代往前看,包容新穎思路,鼓勵當代以臺灣土地人文、風土為題材的創作,創作出具有臺灣特色及風格的樂曲,期許國樂走入校園,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介紹給大眾。再者,多元結合也非常重要,例如音樂劇場、兒童的音樂劇等等,讓更多的聽眾能夠認識國樂之美,走進國樂的音樂世界裡,就像自己創作的動力是想讓悅耳的曲調流入聽眾心裡,留下美好和感動。

蘇文慶欣見各縣市相繼成立國樂團,盡力扎根與推廣,目前,他提起臺灣國樂團走過40年歲月,仍在開拓無限可能性,愈來愈多中央、地方單位如此重視國樂,人才就能留住,臺灣國樂薪傳大業可望永續發展。


共慶臺灣國樂團40周年 注入新能量

臺灣國樂團今年邁入40周年,「藝號人物—蘇文慶」演出將於9月13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曾自2009至2011年擔任NCO指揮的蘇文慶精選六首經典樂曲,作為公演曲目,包括了古典浪漫的音樂風格,又融入現代的音樂新思維,其中的笙協奏曲《笑傲江湖》就是多元結合的典範,蘇文慶表示,特別邀請Red Bull 3Style全球DJ大賽第2屆、第10屆的臺灣總冠軍丁培倫DinPei與NCO笙首席演奏家陳麒米合作,把嘻哈有力道的節奏與音樂創作方式融入樂曲裡,翻轉以往國樂表現方式,期待顛覆一般人的想像,讓音樂會注入新能量與創意。

其他五首演出曲為《富貴花開》、《綻放》、《雲湧阿里山》、《行雲流水》、《山海印象》,獨奏部分還有NCO胡琴副首席葉維仁、NCO 2023年《吳儂阮語》中阮新星孫聿瑩出場,將讓人耳目一新。

透過樂曲名稱,可感受到深具濃厚人文氣質的蘇文慶,熱愛著臺灣這片土地,與樂團有著相當深厚的感情,渴望為老票友、新樂迷重溫經典,展現世代傳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