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歌仔戲自1980年代後逐漸走向精緻化劇場型態,但仍有近一半劇團是以廟會外臺為主要表演型態,也就是所謂的「活戲」。「活戲」意指無固定劇本、臺詞,全憑「講戲先」(kóng-hì-sian,類似導演角色),在演出前講述劇情大綱與特定段落,然後再由各個角色臨場發揮唱念、口白;更有趣的是,觀眾亦是演出重要的一環,臺上演員隨時會根據臺下觀眾狀況做出即時反應,以製造互動效果,而臺下熱情粉絲也會當場付出行動,貼賞金給自己喜愛的演員。
講到活戲,就不能不講秀琴歌劇團。位在臺南,成立於1986年的秀琴歌劇團,團長張秀琴以展現渾厚嗓音與精湛武戲著稱,每每一登臺即風靡全場,成為臺下大嬸大姊競相追逐的偶像。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成就歌仔戲班這份獨特的迷人丰采?而觀眾又在虛實之間的舞臺光影裡,扮演著什麼樣的催化角色?
從內臺風光至外臺情感
1920至1960年代初期,臺灣的歌仔戲均以內臺、活戲形式演出,戲班的蹤跡踏遍各大戲園,短短四十多年間,橫跨兩個政權,創下兩大巔峰期,直至1962年(民國51年)臺灣電視臺開播,此熱潮才因電視大眾娛樂興起而逐漸消退。張秀琴就在這樣璀璨的年代,在戲院後臺出生、成長、學戲,見證了臺灣歌仔戲最為風行熱烈的那刻景緻。
在戲班長大的張秀琴,每日辛勤練功、唱戲,對她而言,這是天職也是使命。從業三十多年來風雨無阻,僅在2023年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鳳凰變》因疾短暫休息數月,其後又隨即投身排練。之所以如此拼命,在於她對歌仔戲的一份情感,更是她帶領秀琴歌劇團的責任。這份責任來自於張秀琴在童年所經歷的精彩歲月,她說,戲班孩子的唱念、身段是耳濡目染習得,在舞臺上慢慢磨練;看著他們長大的觀眾不僅在他們還未成熟時即熱情支持,隨著演員逐漸長大、觀眾逐漸老去,觀眾熱情依舊不減,戲班與觀眾的情感也一代傳一代。
戲班與觀眾的人生互動
戲迷、票友在傳統戲班屢見不鮮,但對於臺灣最為流行的歌仔戲而言,卻因著生性熱情、交友廣闊的臺灣人而有著特殊風貌。死忠的歌仔戲迷會追著戲班跑,對演員視如家人般親切、對孩童演員也給予鼓勵支持。戲臺上的「虛」故事讓眾投射到生活的「實」情感,戲外不能圓滿的,藉由戲臺上的淚水、歡笑一掃而空。當聆賞演員巧囀動聽的歌聲而感到欣喜時,也會貼賞金鼓勵,在演員下戲後與之互動、談天,長久下來便會固定在戲臺下聚集靠攏,早年粉絲因此也被冠上「戲箱」封號。
張秀琴回憶童年曾聽長輩提及戲迷都會打上金牌送給演員,不僅使其風光出場,更是展現戲迷的大方闊綽;如今,在她這個世代則大多都是改為在演出時貼賞金的型態。但對她來說,與觀眾的關係絕非單以外在物質衡量,彼此關係反而更像是自己的父母、姊妹一般,時常都會在演出前收到各類補湯、保健食品,總讓秀琴感到滿滿的溫暖。
戲臺與戲迷的虛實空間
然而,觀眾除了與演員的情感互動外,也能是影響劇情演出的動向之一。與秀琴合作超過二十年的駐團編導米雪便憶及,某次在廟口舞臺演出時,因湊巧陣頭在旁燃放鞭炮蓋過演員聲音,飾演三花(丑角)的她便靈機一動借題發揮,對著臺下走過的觀眾說:「你一來看戲就有炮仔陣迎接你。」逗得全場捧腹大笑,卻也成為戲臺下最為生動且寫實的歡樂記憶。
受限於正生、正旦的端莊形象,通常僅三花、三八(女丑)能夠以此生活化的型態與觀眾互動,不過,在新加坡又有截然不同的景象。米雪提及,農曆春節期間,劇團時常受邀遠赴新加坡公演數十天,因特殊場地與民情不同,無論什麼行當都會在中場休息時出來與觀眾互動,藉此問候前來看戲的「安娣(auntie)」、「安哥(uncle)」,甚至按其當日的衣著、外貌說出相對應的吉祥話。
演員與觀眾的劇情變化
相較於新加坡演出的互動,在臺灣也有以觀眾為主體的案例。例如,每當演到《石平貴與王寶釧》的乞食橋段,石平貴出場需身揹「加薦仔(ka-tsì-á)」唱【乞食調】,臺下觀眾在此時就會相當入戲地將零錢、鈔票往臺上丟擲或放在戲臺上,相映成為演出的一環,石平貴也會接著以祝福觀眾的歌詞回饋,再次凸顯活戲的靈活性。但張秀琴說,實在不捨讓觀眾花錢,因此在公演版本裡捨棄此折,這也呈現出劇情刪減乃考量到觀眾的情感寫照。
除了因應觀眾而將劇情刪減之外,戲班也有可能會根據不同場地演出不同的戲碼,例如在某地多年前已演過的戲碼就不會再重複,甚至也會跟觀眾有著默契。米雪說:「有一位戲迷阿姨曾說很喜歡聽我唱傳統曲調,因此只要看到她有來,我就會多唱一段,臺下也會給我熱烈的掌聲。」臺上臺下默契盡在不言中,彼此情感也早已超越舞臺的虛實之間。
米雪、秀琴對於觀眾與自己的默契、情感有著綿密的連結,而歲月不停的轉動,臺下觀眾的樣貌也變化著,看到年輕觀眾的面孔,令他們備感欣慰。不同世代的戲迷也會有不同的互動形式,從過往傳統的貼賞金轉為飲料、點心形式,甚至是改以網路社群媒體直播的贊助呈現。
秀琴歌劇團亦不斷栽培年輕新秀,在第二代張心怡的逐步接班之下,積極設計出與時俱進的戲碼。本年度(2025年)戲曲藝術節首次呈現的《內臺演活戲》節目,即希望新一代觀眾能認識外臺活戲常見的站頭、唱段;更期待透過劇場形式,重現觀眾與戲班之間的緊密互動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