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出角 歌仔青世代 大匯談

  • 次標題:第152期-2025/04
  • 文:編輯部
  • 圖:一心戲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明華園戲劇總團、浩明創意工作室、嵐曲劇團、傅寯
  • 點擊數:120
歌仔青世代
簡介

【出角-歌仔青世代】計畫入選作品須為全新編創、首度演出,且編劇或導演至少1人、主要演員至少2人,年齡須在40歲以下。為了讓年輕一代嶄露頭角,臺灣歌仔戲中心特別設計了一系列培訓計畫,包括:「編導大師講座」、「編導工作坊」、「讀劇會」與「看排呈現」,邀請業界大師親自指導。

新聲、新戲、新力量
歌仔青世代的時代意義

高雄擁有全臺最多立案的歌仔戲劇團,隨著傳藝中心高雄園區成立,期許臺灣歌仔戲不僅扎根高雄,更能將歌仔戲的文化種子散播全臺,乃至國際舞臺。在這樣的願景下,臺灣歌仔戲中心依據既有的生態基礎規劃【外台2.0】、【歌仔戲旗艦展演】等多元推廣計畫;其中,【出角-歌仔青世代】新編製作補助計畫,特別鼓勵青年創作者運用現代編導理念重新詮釋傳統戲曲。

【出角-歌仔青世代】計畫入選作品須為全新編創、首度演出,且編劇或導演至少1人、主要演員至少2人,年齡須在40歲以下。為了讓年輕一代嶄露頭角,臺灣歌仔戲中心特別設計了一系列培訓計畫,包括:「編導大師講座」、「編導工作坊」、「讀劇會」與「看排呈現」,邀請業界大師親自指導。

「這個計畫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舞臺,讓年輕人站上第一線。會發現不論是編劇、導演或演員,在讀劇會和看排現場都展現出極大的主動性和熱情,每個人都在發光發亮!當我們提供這個『出角』的機會,那些已經準備好的人立即就位。」臺灣歌仔戲中心企劃行銷部科長傅寯分析:「臺灣的外臺戲演出機會不少,年輕演員不僅能獲得演出報酬,更能藉此鍛鍊基本功,與觀眾建立活戲互動經驗,累積屬於自己的戲迷;而在內臺戲部分,則要穩扎穩打,一步步跟著團隊成長,累積寶貴經驗。」

除了培養青年創作實力,臺灣歌仔戲中心也積極提升劇團的行銷能力。今年特別邀請雲門舞集專家指導,協助劇團建立更有效的宣傳策略。令人振奮的是,「五星級(有省錢)套票(5檔各 1張)一經開賣即售罄,其他單場票券與「歌仔上Three」套票也陸續熱銷,顯見戲迷們對青世代作品的高度期待!

本專題特別邀請【出角-歌仔青世代】入選劇團製作人與導演匯談,從市場趨勢、創作經驗到產業發展,深入探討歌仔青世代的未來,為新生代提供寶貴的方向與建議。期待透過這次匯談的碰撞,可以引領青世代以創新開拓新的戲曲版圖,綻放歌仔新力量!


Q:「出角」新編劇本與青世代之連結
當您聽到「出角」這個主題時,腦海中最先浮現的是哪些想法?
先有了劇本再尋找適合的青世代,還是根據青世代打造文本?

富叡:平時我就會多方涉略,看看哪些編劇對現代議題有敏銳的觸覺,且符合我們劇團的風格,也就會成為合作對象。像這次《雙身》的編劇廣宇,我平常就有關注他,談到「出角」一拍即合,我認為《雙身》故事很有意思,非常適合讓我們的年輕人來發揮。

京璇:「出角」計畫對年輕劇團真的是很難得的一個機會,以前只能小規模製作,一直夢想著能夠做一齣屬於自己的大戲,這次是朋友看到「出角」的徵選,想說把握機會試試看,興沖沖跑去報名。其實心裡原來是想有這麼多前輩和我喜歡的大團報名,我應該是陪榜的,結果很榮幸雀屏中選,超級興奮的。不過,從演員變成製作人後,很多事要學,壓力超大的,都睡不著。

至於劇本,從小我心裡早就有一份口袋名單,去年演了潘金蓮之後,我的夢想角色就一直是王昭君。看了京劇團的《昭君出塞》後,那淒美的氛圍深深吸引了我,也讓我跟編劇老師聊出不少想法,從女性視角出發,提供另一種詮釋,這自然也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昭賢:從小我就在明華園這個劇場家族長大,歌仔戲和我的生活理所當然非常的緊密,但隨著年紀漸長,越來越能感受到歌仔戲從業人員和年輕觀眾之間的隔閡。當我接到這「出角」的新編題目時,第一個浮現的念頭就是:這個案子正好可以為市場注入新血,給年輕的創作者與演員提供更多嘗試、更多舞臺,也有機會縮短這道斷層。

平時我就會常找編劇老師討論,看看有沒有符合心中想要探討的題材。當時我和雪君老師一直在思考戰爭中的抉擇:是保護摯愛?還是救助更多人?這些議題是我長久以來想要探討的,雪君老師寫出了《崑崙盜兵書》(原名崑崙盜簡)的構想時,剛好「出角」計畫以年輕人為主軸,我們就覺得這劇本可以拿來磨青世代的演技。

進興:我相信每個團長都想栽培新世代,但每一齣戲都會有票房壓力,所以資深演員和年輕演員的比例常常考驗著團長,也因次這次 「出角」的機會真的很難得,要給新世代機會去挑大樑、讓他們當主角,放手讓年輕人去發揮。

歌仔戲觀眾看戲喜歡看他叫得出來的演員,期待他們毫無違和的去看新人的作品,是個大挑戰。尤其我們40歲以下的編劇韋劭,以前主編布袋戲和現代劇,來寫歌仔戲會不會太冒險?但這次就是要給年輕人機會啊,他跟我說了《絃斷鹿台》的故事,我覺得很棒,天字團可以嘗試,因此,我就找了成熟的導演建幗來配搭坐鎮。另外我們還有個變通的方法,就是安排觀眾熟悉的老演員在重要橋段出現,算是對同臺年輕演員的一種支持,同時,觀眾也會很開心有看到他的偶像,又有認識了蠻不錯的新演員。

慧君:我來自現代劇場,加上之前參與臺灣戲曲藝術節時嘗試過多種跨界合作,對新編不陌生。只是我台語不夠流利,當我聽到「出角」這個詞,第一個想到的是「嶄露頭角」。後來和編劇逸璇討論,我們仔細探討了「角」是要用華語還是台語來詮釋,最後我們發現計畫的核心在於讓年輕創作者與演員都有機會被看見,這對我們來說正好契合了現代劇場的風格與嘗試,也是我們這個剛成立的劇團一個很棒的、可以被看見的機會。

我的理想就是可以做很多不同的藝術類的製作,希望可以讓年輕的創作者,不用花這麼多的力氣或心思去適應或者調整,然後我可以扮演一個比較好的橋樑,讓創作者在這裡面都有比較好的發揮、一個很好的空間。


Q:青世代出角所需條件與經驗
從您的專業觀察,您認為青世代想要出角應具備哪些關鍵條件?
在「出角」排練過程中,他們有哪些表現或細節讓您印象深刻?

昭賢:青世代必須對這條路充滿信心,我們需要理解自己的優缺點,並且能夠與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默契。我想強調的是,歌仔戲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每一個角色的塑造都需要團隊間密切的磨合和協作。我看過一些年輕演員各有所長、功力也不錯,但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就很難在舞臺上發揮到極致。因此除了要有扎實基本功外,與團隊合作的態度非常重要。

以我們這次《崑崙盜兵書》整個製作團隊來說,幾乎是以年輕人為主,從前臺演員到幕後工作夥伴,每個人在讀本、排練時都投入了極高熱情。臺灣歌仔戲中心還特地派了老師來輔導大家讀本,讓他們充分探索角色和舞臺上的每個可能。每次讀本,我都覺得很感動,演員們反覆思考希望找出角色的新面貌,也激發更多各自的想法,讓這齣戲呈現不同的能量。

進興:關於舞臺發揮,平常一定要具備扎實基本功是不用說的,其他除了技藝磨練,還包含了舞臺上的反應、以及在臺上是否能和前輩對接。以前通常一齣戲有七成都是老演員,《絃斷鹿台》則是顛倒過來,不只編劇,我們連音樂編曲都採用年輕人。大家都知道歌仔戲的編曲相當重要,我們要讓人家認得出是明華園天字團的作品,但又要創新,團隊非常認真在思考,劇本、編曲都改了好幾版,這都是年輕人自動自發,我們都不用操心。《絃斷鹿台》要給觀眾不一樣的封神榜,把封神榜神怪的故事拿掉,將父子的矛盾、家庭的探討放進去。這時演員就必須跳脫傳統模式的表演,抓到可和兩個世代共鳴的內心戲,所以對自己角色的投入度和專注度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角色研究透徹,才能彼此接戲,一氣呵成。

京璇:學習戲曲的過程很艱辛,擁有熱愛、堅持、勇敢的態度很重要。在網路時代的背景下,青年演員除了需具備舞台上專業能力外,也需要思考未來面臨世代交替的過程中,如何因應時代變遷展現自我能力。

慧君:《水淹台北城》有些演員住在中南部,他們會專門跑上來臺北討論、讀本,然後再坐車回去,真的很窩心。團隊合作精神、持續學習的態度以及對藝術的無比熱情,都是讓一個年輕演員在這個行業嶄露頭角的關鍵。其實不管是傳統或現代劇場,都是融會貫通的,演員必須具有相當的敏銳度,才能把編劇設定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富叡:心態對了,累積舞臺上的發揮經驗就非常重要。在「一心」,年輕演員有很多機會可以在野臺累積經驗,而我們向來在製作新戲時,就會讓青年團員擔任副導演、武術指導等等,這些都是最好的實戰機會。另外,「一心」也會舉辦工作坊,我會鼓勵大家保持心態歸零,不要覺得自己只能演傳統戲曲,而是要多方學習、跨界合作、接受磨練。「一心」向來致力於提供這樣的一個平臺和舞臺,讓年輕世代能夠有機會嶄露頭角,而藉著這次「出角」的計畫,可以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他們正在慢慢的發光發熱。

說實話,我一開始還擔心他們可能因為經驗不足而碰壁,不過回想當年我爸爸完全放手讓我去做我想做的傳統戲曲,這次,我也嘗試全部放手。令我驚喜的是,平時不太愛發言的人這次竟然會主動去溝通、去學習,像是海報設計、平面設計、拍照工作,都是年輕團員激盪出來的想法,令人驚豔!

我爸常說:「藝,是萬底深坑。」他都七、八十歲了,每天有空就在陽臺拉筋練基本功,藝術的學習無止境,就是不斷充實自己、等待機會、團隊合作,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


Q:歌仔青世代當前環境探討
當今環境對歌仔青世代而言,正面臨一大挑戰?
或迎來一個難得的發展契機?

進興:傳統劇團多是以演帶教的方式來帶演員,出角(ㄐㄩㄝˊ) 的過程是讓新手演動物、跑龍套,慢慢磨練面對觀眾,漸漸會看出每個人適合的行當,就是他適合的角色,前輩再給晚輩建議,朝這個方向深入栽培。但現在要像以前一樣跟著老演員慢慢學習已經不切實際了,透過各種計畫或跨界合作來培養青世代,可以不用像我們以前那麼辛苦。

資訊不發達的時候,宣傳是靠觀眾口耳相傳,想看明華園、春美、秀琴的人,雖然通訊不發達,鐵粉自己也會相揪鬥相報。何謂挑戰?新世代的挑戰就是如何打破人家只追喜歡的演員,如何讓觀眾認同你。當然這需要時間的累積,但相對現在新機會也多了很多, LINE 群組比以前口耳相傳快多了,重點是,你準備好了沒?機會就在挑戰裡!

慧君:就我們的觀察,目前歌仔戲面臨經費不足、專業行銷人才缺乏,以及觀眾年齡結構逐漸老化等多重挑戰;這不只是歌仔戲團面臨的問題,對青世代來說更加辛苦。因為傳統市場的受眾是固定的,老觀眾都有自己喜歡的演員,他們還會追著演員進場看戲,因此戲團為了票房就會主打「有把握」票房的演員,這使得新血進入的門檻變得更高。

然而,這同時也正是一個大好時機。隨著新媒體和社交平臺的興起,年輕觀眾對於多元、創新的文化表現形式有著更高的接受度和好奇心;新編作品正好能突破傳統框架,將藝術以全新的姿態呈現出來,既能激發舊觀眾想像,也能吸引未曾接觸過歌仔戲曲的新觀眾。

京璇:以我個人為例,歌仔戲市場以前向來以小生為主,但我的行當就是適合旦角;隨著時代變化,旦角也能越來越被看見。另外,我們劇團也試圖用小劇場的形式做出新的改變,也會做一些針對年輕世代的行銷方式,這些都是新的機會。

昭賢:歌仔戲最好的傳統,就是與時俱進。

挑戰不是只有現在啊,歌仔戲在每個時代都面臨不同的挑戰和困境,從日治時期被限制唱戲,到後來電視電影的衝擊,以及現在又有 YouTube、Podcast 這些新媒體,與其說是挑戰,不如把這些競爭者變成合作對象。現在我們也鼓勵年輕演員經營自媒體,既能累積自己的粉絲,又能磨練表演、增加經驗。

更何況現在好不容易歌仔戲又回到劇場了,有那麼多好的劇團,都是機會。

富叡:這個時代到底是挑戰還是機遇?很難一言以蔽之。現在我們既面臨著製作成本上漲、票房壓力、觀眾年齡層老化等現實挑戰;但同時,我也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接棒、勇敢嘗試,這讓歌仔戲傳承不至於斷層。我認為,只要大家持續努力、勇敢去踏出不熟悉的那一步,通常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機會來臨。嫩葉細細開、長期浸泡的一個人生旅程,充實自己、然後掌握機會的來臨。就像我們也是跟歐洲歌劇導演合作之後,才知道原來戲曲跨出那一步之後長怎樣,豁然開朗看到另外一個世界,更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Q:新編與行銷探討市場與年輕觀眾反饋
新編作品是否可以盡情發揮創意?又有哪些基本原則必須謹守?
以市場趨勢來看,新編作品是否更易吸引年輕觀眾進場?
這是否成為歌仔文化向下扎根的一個有效途徑?

進興:臺灣觀眾南北口味不同,一齣室內的戲很難南北都賣得動,這也就是為什麼劇團難以打平的原因。其實,不管傳統或新編,只要把歌仔戲的基本功守住, 其他都可以多方嘗試,我們用母雞帶小雞、老中青共同演出的方式來推出各種戲碼。

打破邊界也是個好方法,我們曾經和現代劇合作,結果現代劇觀眾也被我們圈粉了。藝術環境百家齊放,市場瞬息萬變,無論是不是新編,就是要找到觀眾願意買票進場看你的動力。每次看到老觀眾願意帶新觀眾進來,發現他們也樂於看到新演員的成長,我們就很開心。打江山其實很不容易,不能因為有名就鬆懈,新世代演員要有繼續維持的精神,用更敬畏的心去完成每一齣作品。

歌仔戲文化要向下扎根,除了保有每個劇團引以為傲的元素外,也必須栽培新人、和觀眾溝通、找出方向,且交棒給新的執行者去發展出來。

富叡:我一直認為,不論新編或傳統,最重要的是劇情與角色間的情感連結。比如《雙身》這部從零到有的想像劇本,它不僅呼應了家庭關係、親子及夫妻間的情感,還間接觸及了現代的性平議題。

當然,創新不能丟了基礎——唱、唸、作、打這些絕對是我們歌仔戲的靈魂。但只要掌握好基本元素,新編作品能夠扣緊現代議題,用現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講好故事,自然會更容易吸引年輕人的關注。當他們發現戲曲不再只是老一輩的專利,興趣就會被激發,慢慢走進劇場體驗戲曲之美,這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會逐步擴散。

慧君:我認為,新編作品確實更能吸引年輕觀眾。傳統戲曲因刻板印象讓現代年輕人產生距離感,而我們藉由把傳統精髓與現代語言、現代審美巧妙結合,就能打破那層隔閡,其實觀眾的接受度比我們想象的更開闊。

京璇:關鍵不在於新編本身,而在於如何用現代人能感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現經典。《琵琶上的風沙》在劇本中加入符合當下年輕人情感與生活經驗的元素,再配合現代宣傳工具,讓傳統戲曲變得更親民、更有趣,這樣一來,新舊結合的方式自然拉近了與年輕觀眾之間的距離。除了使用傳統媒體、努力上電臺節目,我們還積極運用YouTube、臉書等新媒體,甚至邀請與我年紀相近的新生代演員來做訪談,大家互相拉抬人氣。

昭賢:我們在改編《崑崙盜兵書》時,特別注重把現代議題融入其中,女主角面臨著拯救世界卻必須付出的抉擇,而男主角從年輕到蒼老的轉變,也讓情感更細膩。這種方式,不僅保留了傳統戲曲的基本韻味,同時也拉近了與現代人的距離,這中間我們也加了一些幽默巧思,可以和觀眾的生活產生連結。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好戲要被看見,一定要把行銷宣傳費編進來,這或許對劇團有限的經費來說很為難,但若行銷沒有接觸到有效觀眾,那他們連選擇進劇場的機會都沒有。

要吸引年輕人進場,第一步就是要有好的行銷手法,第二步就是在主視覺上把故事包裝成現在年輕人關心的議題,並結合新媒體、網絡行銷和串流平臺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