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業長青」這本書提到核心意識型態、追求進步精神、職務設計、管理行為與文化習性等特質,作者認為是高瞻遠矚企業的永續之道;然而這些特質不只適用於商業領域,在嘉義「阮劇團」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經營理念。阮劇團是一個文化實驗室,自2003年創立以來即以「文化賦能」為核心, 透過「劇場」連結地方故事與當代議題;並於2009年開始舉辦「草草戲劇節」,不僅是嘉義地區最大規模的民間自辦國際藝術節,17年來更陪伴許多孩子的成長路,帶領青少年探索自己與家庭、社會的關係。阮劇團相信,藝術教育能培養孩子「創意」、「美學」、「愛與共感」的能力,這些能力是未來人才勝出最大關鍵!
嚴婕:打開黑盒子,未來不設限
嚴婕在大學一年級進入阮劇團「草草青少年劇場」,是第6屆學員,當年剛上大學的她,只因閃過「同學很無聊」這個念頭,想說到草草青少年劇場看看吧!沒想到一看就開啟了緣分至今,一路學習已超過十年。參與劇團後,透過各種實務經驗,嚴婕漸漸發現自己喜歡幕後工作勝於幕前,於是加入了阮劇團品牌業務部行銷團隊的行列。
其實一開始,嚴婕對表演很感興趣,在劇團學習很多肢體訓練,每次的演出,都感到自己很被肯定、很有價值。嚴婕喜歡和劇團的大哥哥、大姊姊聊天,感到很安全、很放鬆,不必隱藏內心,能夠自然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有人認為你是小屁孩,也不會有人喝斥你、阻止你。而除了表演,劇團也訓練大家幕後合作一場戲「從無到有」的經驗,嚴婕在多次擔任執行製作的歷練後,發現和自己當初想的不太一樣,相較於幕前,她更喜歡幕後工作,也因此摸索而更加認識自己。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在青少年劇場被接納的歲月,對當時的嚴婕來說是「很珍貴的禮物」。「在原來的世界,本來覺得自己好像關在『黑盒子』中,生命與外界隔絕,但到了劇團這樣的氛圍中,看到了自己的狀態,也發現自己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嚴婕笑說,如果沒有劇團,她真不知要如何度過老是覺得別人無聊的青少年時期。
鍾汶叡:陪伴帶來改變一生的力量
同樣是草草青少年劇場第6屆學員,綽號「小蝦」、臉上總是帶著笑容的鍾汶叡當時是高中生,非常外向活潑,總是努力想交朋友、努力嘗試各種事物,算是個「陽光男孩」。有一天,和大家都一樣的上學、回家、補習的高二生活,因為「好奇」而有了大轉變。一位不大熟的隔壁班同學也不知為什麼忽然問他要不要一起去草草聽課,基於好奇心,汶叡跟著去上課,第一堂立即愛上,回家就和爸媽說他要參加半年的訓練課。
訓練過程中,和劇團大哥哥、大姐姐的互動,帶給他很多以前沒想過的啟發。有一次,和汪兆謙導演聊天,汪導提到生活中不是只有「大事」才重要,很多簡單的事情也很重要;他提醒汶叡:「不見得事事都要完美,做自己就好。」那一刻,令汶叡十分震撼,彷彿在回應他心底長久的疑惑;不斷在內心尋找自我的他,一瞬間被看穿,但也被「接住」,終於可以走出求好心切、凡事努力要做到最好給別人看的那個自己了。
訓練結束後,汶叡也改變了大學志願,原本大家都要他朝語文、運動科系發展,但他毅然決然要報考戲劇科系,也考上了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參加劇團儲備團員招募,順利成為劇團的一份子。
汶叡已將劇場視為一生的志業,進入劇團工作後,益發覺得戲劇是一種路徑、一種專業,同時也是一個工作。這些年在帶領青少年劇場時,看著這些新來的孩子,汶叡總會想起當年有人願意聽他天馬行空的說話;而現在,他亦以陪伴的心情,傾聽他們最在意的事,與他們一起完成一場探索與表演。
余品潔:角色雖有不同,關係卻更加緊密
一路看著汶叡和嚴婕從青澀高中生、大一新鮮人到現在成為同事,阮劇團副藝術總監余品潔說小蝦有一雙特別的眼睛,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細微,這是演員很重要的特質。在品潔眼中,小蝦是快樂的人,難得從高中到大學都很努力保持「自己的形狀」,這些年他不斷追求未知的未來,展現出過人的毅力,工作的表現也顯得成熟穩重。
至於嚴婕,則是情緒豐沛的女孩,當年容易感動的她似乎做事情不易堅持到底,然而長大後的嚴婕,找到了調配、校正的方法,成為有彈性的人,懂得設定小目標累積成為長期的目標,幫助自己保持活躍,並達到超乎想像的成果, 品潔很珍惜這樣的情誼,在青春時期的相遇能看見「原型」,而一路探索的陪伴過程累積了深厚的信賴感,大家都成年後,合作起來特別有默契,是生命中難能可貴的盟友。
同為嘉義人,和大學同學汪兆謙共同創立阮劇團,當時的的余品潔18歲。高中時期原本也被親友設定要去報考他們眼中的「好學校」,但卻因緣際會接觸到戲劇,生命出現了不同的亮光,她決定選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品潔在戲劇中找到自我,且擁有滿滿的熱情,即使遠在臺北就學,她依然每週回嘉義帶著學弟妹做劇場。後來,又覺得應該要找個地方讓學弟妹公演,他們索性發起「草草藝術節」,直接來搭建一個小型的劇場平台吧!
帶領陪伴草草青年16年,品潔不諱言,如今越來越難招生,她認同每個世代都有不容易的背景狀況,經歷世代變遷,在網路資訊豐富的時代,要青少年投資半年光陰做一件事,深具挑戰性。因此草草青年劇團重新思考溝通方式,打算今年將再度出發,讓這些在嘉義長大、有同儕關係的青少年,一起用戲劇探尋城市風景的變化,表達他們所看見的家鄉,也反映他們的生命狀態。
余品潔說:「每一屆青年劇團的排練,都能再一次感受到自己跟他們一模一樣的生命。身為老師的我們,或許不是完全明白他們的想法,但只要你肯陪伴、傾聽,他們會感到被尊重,這是最重要的。」不論在排練場或在生活中,大家都有被閱讀、被了解的強烈期待,或許透過戲劇方式可以讓年輕人找到生命新的路徑;而對品潔而言,也彷彿重新和年輕人一起學習,一起更新。
戲劇力量大,草草跨世代
第一屆草草戲劇節於2009年舉辦,經過十幾年蛻變,至今儼然成為一場社會運動。阮劇團創辦人汪兆謙說:「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我的角色就是『催化者』。」
當大家都有「共同的事」這樣的感覺時,便會爭相投入,草草就成了一場集體運動。汪兆謙透過「主動出擊」邀請參加者,以工作坊、參與式展演讓民眾「體驗」,「資源連結」在地產業、文化機構、贊助單位等新策略,型塑草草戲劇節成為一個影響社會的文化平台,並成功轉化「旁觀者」變成「行動者」。
汪兆謙指出,這十多年來,嘉義有更多人開始以母語創作,讓語言變得更有生命力;有些人關心地方歷史,從劇場走向社會倡議;也有些人因為參與草草,開始投身劇場工作,甚至創辦自己的劇團;還有許多來自嘉義的年輕創作者,最初只是參加草草的學員,後來開始演出、編導作品,現在已經成為多元的全方位創作者。汪兆謙導演表示,草草做的只是提供空間、串聯資源,讓這些青年的能量得以發酵;而「開放」與「實驗」是其中最重要的精神。
如今匯聚各方不同領域的實驗者,戲劇節形成「在地文化交流廣場」,有更多人參與其中,一起對話、共同創作;而草草,也見證了許多年輕人透過「戲劇」找到了自己的美好故事。
小地方、無限大,將創新藝術教育帶入偏鄉
「回想草草一開始,高中生的演技也不成熟,但我們就是覺得集訓後要幫他們辦一場售票演出,雖然找到的場地很小,只是一、二百人的小公演,但是非常的成功。看到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們為了公演,能夠放下彼此成見,通力合作,幕前幕後一起完成一齣戲,公演後一起享受那份感動,我是蠻震撼的,可以改變十幾歲的小孩,當下覺得這件事情要一直做下去。」汪兆謙說:「現在站在舞台上的我們,也都曾是在台下害羞的鄉下孩子!」
深耕嘉義 21 年的阮劇團,啟動「小地方計畫」,當都市小孩已經在各式藝術展演中學習、啟發和表達自我,許多偏鄉的孩子直到小學畢業都不曾有機會透過這些管道來學習。因此,「小地方計畫」透過集資方式,將創新藝術教育帶入偏鄉,將遙不可及的表演藝術,化為日常課程遊戲,給孩子一個大膽發表想法的夢幻課堂。也期待無論身在都會或偏鄉的你,都可以搜尋阮劇團官網,成為「小地方計畫」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