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清以來,鹿港水運發達,一直是中臺灣重要的通商口岸,徐智雄指著眼前一片恬靜的市郊景色,說著在過去仰賴船運的時代,這裡曾是交通忙碌的河道,大小商船可以一路行至此處,而一公里外的銀行大樓處,正是當時水運支線的商埠所在。
百年前的繁華,對於工藝品進出口的需求,使得鹿港成為臺灣手工藝世家的根據地,「即便經歷二戰跟政局多變的時代,鹿港的工藝魂仍然支撐著臺灣文化內涵。」徐智雄眼神帶著幾許堅信。
改良製程 搭上史艷文旋風
徐智雄聽父親說過,最初的土黏香布袋戲翁仔頭販運不易,成品脆弱易破損,運送至臺北兜售費時又耗人力,於是父親著手進行製程改良。幾經嘗試,終於在將太白粉加入主要材料後,製作出跟木刻戲偶同樣堅實的翁仔頭,還具有木材香氣,更可利用模具大量生產。
彼時,臺灣各地宮廟多會在神明誕辰時,邀請布袋戲團廟口搭臺演出,孩子們看過演出後,對以土黏香製成,還能將不同角色套在手指上角色扮演的翁仔頭戲偶喜愛不已,於是蒐集文創周邊、公仔般的需求大增;及至黃俊雄以金光布袋戲的演繹方式,將布袋戲推向一代高峰,史艷文更創造出與現今霹靂布袋戲相比擬的經濟效益,以土黏香製成的布袋戲偶銷量便隨此熱潮飛躍成長。
「土黏香的戲偶從翁仔頭,到用舊花布套在翁仔頭脖子上,再進入用全新白布石版印刷各種服飾搭配角色,做成完整的布袋戲偶,又經歷了一段時間。」徐智雄想起自己國小畢業之後,家裡的工廠才剛要幫翁仔頭套上花布衣,他當年甚至必須每天去古物商家搜羅各種鮮豔的舊花布,直到生意漸漸興旺,戲偶又開始增加了衣飾裝扮,更配合角色有了皇帝、員外、貴夫人等變化,甚至還熱銷至印尼。
土黏香變身 家飾藝品深受歐美青睞
原本已經相當熱銷的土黏香戲偶,在民國59年碰上史艷文大紅後,因為生產速度不及而供不應求,土黏香在這個階段也漸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但是幾年後,《雲州大儒俠》被政府規定只能用國語口白,角色口氣難以說服觀眾,人氣一下子滑落!」
他自己更在不久後遭遇嚴重車禍只能在家休養,土黏香布袋戲偶也就在這番接連打擊中謝幕。所幸天無絕人之路,休養期間,土黏香的工藝技術受到美國藝術家與其合作的家飾連鎖店,以及歐洲博物館紀念品商家的青睞,徐家兩兄弟齊心合作,就此開啟了土黏香代工的家飾藝術品外銷之路。
代工外銷的合作相當順利,讓徐智雄早早就接觸到美國的「手作DIY」流行風,然而這一切卻再度因政局變化出現危機。80年代,歐洲因東西德統一經濟局勢突變,代工訂單流失,加以臺灣對中國大陸政策轉為開放,資金人才快速外流,土黏香工廠遂紛紛關閉。
這段經歷讓徐智雄印象深刻,事隔數十年,當徐智雄回憶起老父親,再度想為土黏香工藝傳承有所作為時,立刻聯想到開設DIY體驗教室,讓年輕人透過親身製作、演出,來感受土黏香的魅力。
蘊釀多時 土黏香DIY開啟傳承路
徐智雄創立「土黏香文創工坊」目的就在推廣鹿港特有的土黏香工藝,不但有DIY教學體驗,還有土黏香布袋戲與相關童玩常設展,展示土黏香戲偶的發展過程,以及土黏香各式各樣的創意商品,教室內更有一戲臺供學員帶著戲偶粉墨登場,親身以傳統戲偶演出,留下美好回憶!此外,徐智雄也常跟各地展館合作,以展覽或者手作教室的形式持續推廣土黏香製偶工藝。
土黏香文創工坊教室中的DIY素材都是經過徐智雄的研發,才有了現在調整好份量的材料包,供學員現場體驗,他笑說:「過去在工廠裡,師傅們都是按照經驗取用適量材料壓模,但是要對製程毫無所知的人拿捏一個翁仔頭需要的量,那太強人所難啦!」
材料問題解決後,師傅在體驗教室裡,會帶著學員從粗胚做起。首先將調好份量的香粉加水充分搓揉後,材料就能像黏土般塑形,此時要在長條狀黏土中央挖一個洞,接著把黏土放在兩個模型之間,一手將合體的錫模握緊,以確保黏土不溢出;另一手則用手指深入方才的土洞中開始輕壓塑形,定型後將模具輕輕取下,如此粗胚就製作完成了!要完成整顆翁仔頭則須再經過一星期的曝曬,方可用油漆塗白打底,後以顏料上色、噴上保護漆才算完整。
「體驗課程刻意拿父親做的古董錫製模具給大家體驗,是為了讓人盡可能了解過去製作土黏香戲偶的過程,我大哥還有開發塑膠模具,可以製作更多不同造型的產品。」徐智雄說,甚至有大學生社團或者學校活動需要吉祥物、文創商品時,會來請益、提出合作,除了推廣傳統工藝技術,還能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為土黏香找到生機,令他十分欣慰。
「合作方覺得做出的成品深受歡迎很有成就感,我也發現土黏香還有更多可以創造的可能性。」回到初衷,徐智雄全力推廣土黏香,不僅是為了保留寶貴的傳統文化,更是因為那顆思念父親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