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踏出舒適圈的勇氣 第30屆傳藝金曲獎出版類作品觀察

  • 次標題:第126期-2019/10
  • 點擊數:1182
亞洲唱片有限公司的 「nanga tathné 來唱歌ㄖㄚ」獲得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
簡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本屆傳藝金曲獎報名件數為1078件,其中出版類12獎項角逐作品達920件,各入圍作品實力整齊,不乏真情流露的感人之作,總體觀之,得獎作品多展現對臺灣的觀照,藉由作品梳理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最可貴的是能夠踏出自己的舒適圈,走出一條新的路。 


堅持跟隨部落耆老教導

高雄茂林國小魯凱歌謠隊原是一般的國小合唱團,為了保存瀕危的魯凱下三社群「多納、萬山、茂林」語言,深化對族群文化的認同,以音樂陪伴孩子們度過八八風災後的艱困生活,由該校(前)教務主任改制為歌謠隊,堅持跟隨部落耆老的教導,使用自然發聲法傳唱魯凱古謠,並以文化振復為初衷灌錄了《nangatathné來唱歌ㄖㄚ》,獲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 

任職於國家交響樂團的低音提琴首席傅永和,原可在無限循環的排練演出中規律度日,卻起心動念將巴赫寫給大提琴的六首無伴奏組曲,改編給這獨奏曲目寥寥可數的冷門樂器,以移調及空弦的使用,克服低音大提琴在音域及演奏法上的「夢魘」,此改編作品的樂譜於2012年出版後,經過六年的時間始順利轉化成錄音專輯《傅永和巴赫六首低音提琴無伴奏組曲》,獲最佳藝術音樂專輯獎。 

最佳藝術音樂專輯獎得主也是國家交響樂團低音提琴首席傅永和。.JPG

最佳藝術音樂專輯獎得主也是國家交響樂團低音提琴首席傅永和。


畫樂交融傳遞情感

本屆最佳跨界專輯、最佳編曲獎由《海翁繪─張雅晴小提琴獨奏專輯》及作曲家蔡淩蕙獲得。此專輯由小提琴家張雅晴上山下海,循著畫家父親張金發當年作畫取材的足跡,採集當地的原住民古謠,並邀請臺灣作曲家蔡淩蕙、劉聖賢摘用該時期河洛、客家及阿嬤以錄音流傳下來的吟詩,編寫成精緻的室內樂作品,搭配父親的畫作一同演出,畫樂交融,既保存了上世紀六零年代臺灣原民文化的風貌,也凝結了父親所生活的時空,孺慕之思最是動人。

即使現今教會在敬拜禮讚時已多使用電子琴,艋舺長老教會戴忠毅長老遵循馬偕博士「以音樂讚美上帝」的叮嚀,以三年的特別專案奉獻籌足經費,為教會量身訂做了一座管風琴,為了傳福音,邀請管風琴家余曉怡、小號演奏家陳長伯錄製聖樂演奏專輯,除了收錄西方作品,也改編作曲家蕭泰然以小提琴與鋼琴編製寫的〈只為了祢〉,以紀念戴長老口中「一百年前以福音、教育、醫學,從各方面改善臺灣人的生活,一百年後仍以音樂藝術滋養臺灣人心靈」的馬偕博士,獲最佳宗教音樂專輯獎。 

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海翁繪—張雅晴小提琴獨奏專輯》,好有感覺音樂事業有限公司。01.png最佳編曲獎 蔡淩蕙 《海翁繪》組曲,《海翁繪—張雅晴小提琴獨奏專輯》。01.jpg

(圖左)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海翁繪—張雅晴小提琴獨奏專輯》,好有感覺音樂事業有限公司。

(圖右)最佳編曲獎 蔡淩蕙 《海翁繪》組曲,《海翁繪—張雅晴小提琴獨奏專輯》。


記錄臺南太平境

馬雅各紀念教會管風琴音

《陳毓襄‧雨夜琴聲─聆聽臺灣最古老的管風琴》專輯讓陳毓襄在競爭激烈的最佳演奏獎194件角逐作品中勝出,也讓黃宏仁抱回一座最佳錄音獎。第四代基督徒的牧師娘陳毓襄自小耳濡目染學習演奏管風琴,應錄音師黃宏仁之邀,協助記錄臺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管風琴的樂音。這座1880年製造、由美國維吉尼亞州飄洋過海來臺灣的管風琴,因多次搬遷琴體已不甚完整,能演奏的曲目有限,陳毓襄不但克服了機械傳動牽引式管風琴的操作技術門檻,並參考最初獻琴儀式的曲目,加上自己即興改編的〈雨夜花/家鄉好友〉,完成了極富在地特色的曲目設計,而黃宏仁在數位時代中堅持原音重現,每天晚上「改機器」,以類比盤帶錄音忠實記錄臺灣最古老管風琴的甜美聲音,獲獎意義重大。 

本屆最佳作詞獎的殊榮給了李敏勇的〈傷痕之歌〉,是為撫慰九二一大地震後臺灣人民的傷痛而作,收錄於《默禱─蕭泰然老師紀念音樂會錄音專輯》中;最佳作曲獎得主賴德和無畏聲腔轉換,挑戰詩人向陽以中文、臺語夾雜寫成的〈咬舌詩〉,以風趣詼諧且雅俗共賞的筆觸,為這憂國憂民的戲謔詩作譜曲,收錄於鋼琴家葉青青策畫製作的《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歌─中文、臺語藝術歌曲專輯》中。

最佳作曲獎 賴德和《咬舌詩/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歌—中文、臺語藝術歌曲專輯》.png最佳作曲獎 賴德和《咬舌詩/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歌—中文、臺語藝術歌曲專輯》01.png

(圖左)最佳宗教音樂專輯獎《只為了祢》。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艋舺教會。

(圖右)最佳錄音獎 黃宏仁《陳毓襄.雨夜琴聲—聆聽台灣最古老的管風琴》

最佳作曲獎 賴德和《咬舌詩/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歌—中文、臺語藝術歌曲專輯》.JPG

最佳作曲獎 賴德和《咬舌詩/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歌─中文、臺語藝術歌曲專輯》


印象臺灣論述完整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的《印象臺灣II》是論述完整的合唱作品,獲最佳演唱獎。該團往年即以「印象臺灣」為主題,規劃系列節目於各國際合唱音樂節演出,本專輯更由音樂總監古育仲「任性地」規劃委託西班牙、菲律賓、印尼、香港、臺灣的作曲家,創作了12首以中、臺、客、原住民語所演唱的精緻無伴奏合唱曲,藉音樂描繪臺灣豐富的人文風景,這些作品也隨著該團的國際巡演,成為行銷臺灣的「文化名片」。 

本屆最佳傳統表演藝術影音出版獎頒給了春美歌劇團《聶彩霞的心》,是該獎項成立以來首度由歌仔戲作品獲獎。聶劇大膽邀請青年導演宋厚寬以現代劇場手法演繹歌仔戲作品,舞臺演出搭配投影,場面調度處處可見類影視畫面的處理手法,該製作另聘有熟習歌仔戲傳統的身段導演調教青年演員,對以「創新求變」為宗旨的春美歌劇團來說,變與不變間的拿捏實存乎對戲曲本質的堅持。 

鄭榮興以《客家大戲─戲夢情緣》勇奪本屆最佳專輯製作人獎,該劇邀請林曉英教授改編宋元南劇《宦官子弟錯立身》,除了時空轉換,文本「戲中戲」的結構更以客家戲、亂彈戲相呼應,部分慣用的表演程式以新潮的RAP代換,復興客家曲藝同時又處處可見新意,誠如鄭榮興的得獎感言「藉由傳統給予的養分來進行發展⋯⋯未來的路才走得長、走得遠。」

最佳演唱獎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印象臺灣II》( 右為音樂總監古育仲)。.jpg

最佳演唱獎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印象臺灣II》( 右為音樂總監古育仲)。

最佳演奏獎由陳毓襄《雨夜琴聲─聆聽臺灣最古老的管風琴》獲獎。.jpg

最佳演奏獎由陳毓襄《雨夜琴聲─聆聽臺灣最古老的管風琴》獲獎。


卸下包袱感知土地真實面貌

創新常以挑戰既有價值的面貌出現,但創作者有時需在卸下包袱後,始得真實感應這塊土地上的人文風貌。路是人走出來的,臺灣兼容並蓄的文化氛圍,為勇於踏出舒適圈的音樂/曲藝工作者,提供了最滋養的土壤,相異領域的藝術家們得以碰撞出各種可能性,一不小心,也許種豆已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