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布袋戲歷經數百年傳承,既承載著廟埕戲文、宗教祭典的在地情懷,也記錄了老一輩人對家鄉的記憶;而印尼哇揚偶戲則以其杖頭偶、皮影戲及畫卷戲等多樣表現形式,展現出東南亞獨有的神秘色彩與民族風情。兩種戲曲雖然形式迥異,但在藝術家們看來,它們都具備「講述族群記憶」與「身分辯證融合」的重要功能,就在這樣跨界思考的催生下,真雲林閣掌中劇團《一個皇帝在南洋》誕生了── 一部既充滿歷史懸疑劇情、卻又深刻探討當前新住民議題的跨國共製史詩。
真雲林閣掌中劇團於2025臺灣戲曲藝術節欲挑戰跨國共製演出,團長李京曄特別邀請兩位重量級人物共同參與跨國製作—— 導演暨編劇陳昶旭,擅長梳理劇作的文本時空及情感意識,將傳統與當代劇場共融;而臺爪跨文化偶戲創作者陳聖元則擔任顧問暨編劇,他曾駐地印尼,深稽博考爪哇地區皮影戲的發展與復興,跨國交流經驗豐富。
三位藝術家一同挖掘臺印文化特色,解構並重塑雙方傳統戲曲藝術,發展出創新的布袋戲藝術,包括導演手法、表演美學、劇場設計及製作模式等,《一個皇帝在南洋》不單單呈現跨國文化魅力,更希望觀眾身在劇場的每一瞬間都能共感當代脈動。
可浪漫可嚴肅:
劇情隱喻中的身分重構
之所以關注到新住民議題是李京曄發現雲林產生了一股新力量,來自於新住民加入臺灣後的變化,包含自己家族的新住民二代成員都已長大成人,他認為這是很值得深入探討的題材。跨國共製不是單純兩種藝術形式的拼貼,而是真正深層的文化對話:「我本身就很會畫布景,在《一個皇帝在南洋》的舞臺美術設計下了很大工夫,期待給觀眾夢幻的感官體驗,再加上戲偶傳神的肢體與情感表達,呈現出完美的戲劇張力。」李京曄興奮的說。
我們不僅要讓臺灣布袋戲展現新風貌,更希望讓新住民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根源。」李京曄說,即便傳統戲曲的包袱很大,仍要持續創造一個趣味、有意義的冒險,將臺灣上「媠」(suí)的演出來!
《一個皇帝在南洋》的劇情取材於明朝初年動盪時期,歷史上靖難之變爆發時,燕王朱棣攻入首都應天府,大火焚燒了王宮,年僅24歲的建文帝朱允炆與6歲的皇太子朱文奎神秘失蹤,連同傳國權威玉璽也一起消失。
民間流傳,有人目擊朱允炆攜子從宮中密道潛逃,趁著夜色乘船逃亡。然而,命運捉弄人,途中遭遇颱風,支離破碎的船隻最終漂流到東南亞——正是印尼爪哇傳說中的滿者伯夷帝國。隨後,1405年,鄭和奉旨下西洋,他的艦隊浩浩蕩蕩,不僅肩負宣揚大明國威的使命,更被賦予尋找失蹤皇帝、奪回傳國玉璽的神秘任務。
這樣的歷史背景提供了豐富隱喻:在命運洪流中身分與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漂泊與重構中尋求新生。這樣一段關於失落與追尋的史詩故事,猶如現今生活在臺灣的新住民寫照,努力在多元文化交織的社會中尋找自我認同。
也因此,《一個皇帝在南洋》邀請印尼蠟染藝術家 Saian Nur Fajri 特別專為此劇製作畫卷戲的布幅。Saian Nur Fajri 長年在雲林生活,對兩地充滿情感,他透過象徵意義的顏色和精緻做工圖案,繪製傳統皮影戲紋蠟染,於是,偶戲在如此氛圍佐以響亮鑼群樂音,揭開序幕。
語言交織與敘事革新
艱難中的創新實踐
除了文本溝通,「跨國共製」亦需投入更大量心力構築場景,和原本的布袋戲場景不盡相同,必須再客製。
因為素材複雜許多,各種戲偶尺寸不一,衣冠及裝飾風格迥異的臺灣布袋戲、杖頭偶(Wayang Golek)、皮影戲(Wayang Kulit)和畫卷戲(Wayang Beber)同時上陣,操偶師們需培養絕佳默契,再加上精湛技術,方能呈現神話夢境般宛如《摩訶波羅多 》的情節。
另一項大挑戰是語言和劇情演出的融合。臺灣布袋戲以台語及華語為主要表演語言,而爪哇偶戲則以爪哇語與印尼語傳情達意。如何在同一舞臺上將這些語言彼此呼應,表演者需處理字與字之間的情感,段與段演出的細節,更要在發音與節奏上進行細心、甚至精密的調整,以尋找出多元文化的共同節奏。
「如果沒有處理好,表演軸線很容易變成繽紛大雜燴。」導演陳昶旭表示此劇書寫方式非常不一樣,每段都有專屬文字、語速及語調,操偶師真的很厲害,將這齣主體為布袋戲、形式為爪哇戲的創新布袋戲刻畫得淋漓盡致。
陳聖元進一步解釋,在詞曲結構速度上,巧妙搭配臺灣戲曲北管音樂、印尼傳統合奏樂團甘美朗(gamelan),後場音樂猶如織布機上譜出的經緯,將一匹匹的戲曲歲月都織出來,強韌的織紋與每步驟關鍵人物產生結點,比如印尼梭羅宮親王 Tejo Bagus Sunaryo 布幕前現場吟唱橋段,為演出埋下彩蛋,拉出另一個表演高峰。
跨國共製與文化反思
歷史敘事與新住民認同
當人類面臨居住移動,首先遇到的就是語言與口音問題,而跨國共製首當其衝要挑戰的也是口音。「口音是否被接納?」這是很實際的、很生活的,讓大家都能會心一笑的景象。
李京曄談到:「我們希望透過這次的跨國共製,讓每一位觀眾、無論來自哪裡,都能找到共鳴。老一輩的布袋戲迷、新來乍到的新住民,都能在這裡看到屬於自己的故事。」這種對於身分與文化根源的審視,不僅讓傳統戲曲煥發新生,更成為促進族群融合、連結社會共識的重要力量。
臺灣新住民、尤其來自東南亞者,對文化的根源與身分認同至關重要。而《一個皇帝在南洋》正是以這一情感為出發點,借用歷史傳奇與戲曲藝術,為新住民創造一個可以用傳統尋找自我、用母語講述自己故事的舞臺。
勇敢航向未知
交織傳統與異文化的各種可能
陳聖元有感而發:「1624年大航海時代風暴彷彿把英雄豪傑齊聚到臺灣,臺灣是一座海島,但臺灣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卻時而緊密、時而疏離,因時代和政策變遷而不斷改變。值得觀察的是,海盜傳奇呈現異文化交流碰撞的火花,其所誕生的豐富物質文化,都是一個好的開端,相當值得進一步深究。」
陳聖元認為布袋戲是一個很好的媒材,透過跨國共製的文本,「跨越」外來者觀點,不設限的呈現世界島臺灣的故事,相當有魅力,也有非常多的可行性等待進一步嘗試。
從歷史的逃亡迷霧,到現代的身分重構,《一個皇帝在南洋》的每一個精心細節,都在訴說著跨國共製的挑戰與夢想。藝術家們堅信,只有在不斷突破與創新的過程中,傳統藝術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並在世界扁平化中展現出獨特而動人的光彩。
未來,隨著更多跨國合作的實踐,我們期待看到一個既古味又充滿現代活力的文化新天地,讓傳統戲曲在多元對話中持續煥發出無限靈感與共鳴,正如《一個皇帝在南洋》的創新實踐,不僅僅是一次戲劇上的跨國共製,更是一段充滿熱情、挑戰與希望的文化之旅,期待觀眾進入劇場,和《一個皇帝在南洋》一起航向未知的冒險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