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走向夢想的那道光 舞鈴劇場 綻放神奇魅力

  • 次標題:第143期-2022/12
  • 文:黃尉瑄
  • 圖:舞鈴劇場
  • 點擊數:142
舞鈴在空中化為光點,在空間中自由流動。圖為《生命之光》精彩劇照。
簡介

鈴舞者穿著精緻的服裝,柔美的身姿舞動,手部輕巧的一抖,舞鈴幻化成空間中的光點,在舞臺上畫出一道道神奇的光芒,在動人樂音的相伴下,引領觀眾前往奇幻世界,探索無限可能,他們是──舞鈴劇場。

由小觀大 充滿想像

舞鈴劇場成立已經邁入三十六年,從第一次以《Diabolo Dance(舞鈴)》登上紐約林肯中心時,舞鈴劇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劉樂群就將「扯鈴」以「舞鈴」代稱,在他的心中,舞鈴不只是傳統技藝的「扯」,而是跨域結合舞蹈、音樂、體操等,是一群人一起呈現的「舞」,「Diabolo是扯鈴,Diabolo Dance是一個新的表演形式,再加上一個Theatre,就好像變成一個充滿想像的黑盒子。」劉樂群說。

「舞鈴劇場希望從聽覺,視覺等本質的感官,創造觀眾內心的感動,而非以絢麗場景所堆疊出的感動。」劉樂群以食物比喻,他希望舞鈴劇場不是滿漢大餐,把精彩的東西拼接在一起,而是像鼎泰豐的小籠包,雖然看起來可能不是很起眼,但小小一顆卻非常精緻。「希望觀眾看完我們的演出,會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可以看到猶如迪士尼音樂劇,甚至《歌劇魅影》般規格的呈現。」劉樂群說。

國際演出經驗相當豐富的舞鈴劇場,今年(2022)夏天首次前進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考量到劇場空間僅能容納大約兩百名觀眾,只能以最精簡的人員進行演出,又因為在英國尚未有知名度,如何讓觀眾在藝穗節上百場的節目當中認識舞鈴劇場反而才是困難之處。

舞鈴劇場最後帶來由2019年創作之經典劇目《阿米巴》改編的《生命之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在愛丁堡藝術節接連演出二十一場,開啟外國觀眾對舞鈴的無限想像,精彩演出更是獲得專業劇評最高的五星評價,甚至各國的劇院紛紛遞出橄欖枝,希望舞鈴劇場可以到當地演出。「我們都覺得舞臺會愈演愈大,所以這次演出就好比一位大廚,端出一盤小菜。」劉樂群說,「但這一次的演出反而讓我發現舞鈴劇場有更多的彈性,我們可以讓觀眾由小觀大,看到我們的可能性。」

 

從臺灣「長」出來

舞鈴劇場高規格的演出背後,不可或缺的是撐起演出的核心演員──鈴舞者,他們大多數從小參與劇場培訓,從興趣演變成專業,因為舞鈴不像舞蹈、音樂等有完整的教育體系,即便是大學的特技相關學系,也很難將心思花在專項訓練上,會這項專業的人本就不多,選擇走上這條路的演員更是少之又少,更何況舞鈴劇場並非只是單純的扯鈴,因此少部分從其他特技領域轉往舞鈴劇場發展的培訓團員都還必須重頭開始進行舞蹈、音樂、體操的整合訓練。

除了鈴舞者之外,更有一群來自臺灣各領域優秀的藝術家們,「舞鈴劇場是從臺灣『長』出來的,從鈴舞者、歌手、鋼管舞、特技表演者、音樂家、服裝設計、燈光設計等等,幕前幕後我們都跟臺灣在地的藝術家合作,一起完成演出。」劉樂群說,舞鈴劇場將臺灣各領域頂尖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在演出之前進行完整的訓練,互相交流學習,且近年不斷調整後,舞鈴劇場演出格局更大、包容性更強,從前舞鈴表演平均占整場演出的六到七成,現在調整為三到四成,就是要融入更多領域,「很多跟我們合作的藝術家在外面都有各自的劇團,我們期待他們回到自己的團體後也可以將在舞鈴劇場演出的經驗帶回去,創造更多的交流。」

 

夢想的光指引方向

從不知道扯鈴是什麼到創作出一齣齣贏得觀眾掌聲的劇目,劉樂群說,舞鈴劇場歷經的風風雨雨,就像2019年他創作的《阿米巴》劇情般,克服了水、火、地、風的重重考驗,才終於迎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

「乍看之下,舞鈴好像是很傳統的東西,但是它很新,我說它是在空間中飛舞的光點,結合5G技術呈現,你還會覺得它是舊的、無趣的東西嗎?」劉樂群說,舞鈴劇場從創立開始就跨界,獨立在臺灣表演藝術的舞蹈類、音樂類、戲劇類等分類之外,也因此一路都走得很辛苦;但他們在多次的演出當中,打破人們認知的藩籬,直接被世界認可。他期待未來,臺灣出現更多跨界藝術整合的演出模式,也期盼表演藝術的概念除了從小培養之外,將各領域的界限概念淡化,創造出更多可能。

「我走著走著,發現夢想的光愈來愈明顯,我想要把舞鈴劇場帶到國際,想要讓舞鈴劇場成為臺灣特別的存在。」劉樂群說,「你知道嗎?全世界只有臺灣把這個東西叫做『扯鈴』,全世界也只有臺灣才有舞鈴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