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出走 鍾玉鳳用琵琶創新路

第124期-2019/06

文:編輯部
圖:大大樹音樂圖像
分享:

《擺》是一張跨界創作專輯,來自淡水的音樂家鍾玉鳳,以個人創作為藍圖、異地時空為經緯,從傳統擺渡到當代的音樂旅程。

可以守成,也可以創新,要如何活出當代姿態,琵琶演奏家鍾玉鳳選擇從創作打開傳統新路,12年來首度出版個人跨界創作專輯《擺(Pendulum)》,就登上歐洲最具公信力的世界音樂榜WMCEWorldMusicChartsEurope)第5名,也為她的新創之路打了一劑強心針。

 

以琵琶開啟創作新路

《擺》是一張跨界創作專輯,來自淡水的音樂家鍾玉鳳,以個人創作為藍圖,異地時空為經緯,從傳統擺渡到當代的音樂旅程。走出臺灣傳統生態,鍾玉鳳以琵琶開啟創作之路,挑戰自我與傳統框架、開拓當代的音樂語彙,十年來走訪世界各地,與印度、匈牙利、德國、印尼、瑞典樂手們共同激盪對話,最後誕生了這張難以歸類的音樂專輯。擺,是一種節奏型態,在亞洲與西方兩種不同節奏與音樂美學之間來回擺盪;也是一個空間穿越的意象,橫渡不同的文化樂土,乘風破浪開出一條新創之路。

 

從島嶼啟航,鍾玉鳳就像船長,帶著樂迷用音樂遨遊五湖四海,在印尼萬隆高地與Sambasunda甘美朗民間樂隊合聲敲擊;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新民謠的曼陀拉、按鍵古提琴手DanielFredrikssonDanielPettersson在臺北盆地中漫步。

 

音樂路上的啟蒙好友印度打擊樂RameshShotham、爵士小提琴LantosZoltán與德國鋼琴家MatthiasFrey三位大師則與鍾玉鳳一起合作,讓琵琶融入佛朗明哥曲式、阿拉伯音階與馬頭琴、印度音樂等多種節奏律動,自在隨興。

 

走一條深具挑戰之路

《擺》可視為鍾玉鳳作為獨立創作者的階段性成果,紀錄了她挑戰琵琶原有框架的美學實驗,每首樂曲背後不同的脈絡,彷彿散落的群島,可自由地獨立詮釋,亦可遙相呼應,連結成一幅更寬廣的音樂地圖。

 

鍾玉鳳是目前極少數能集演奏、創作、即興、跨界於一身的琵琶演奏家,她自2006年起開始發表自己的創作,試圖離開古典琵琶演奏的單一路徑,跨向不同樂類、文化與藝術形式。《擺》集結了她與多位長年合作的國際樂人的對話,「好聽是對話,其實我就是帶著琵琶出去和不同文化的音樂人對打,從印度打到瑞典、埃及跟美國,對打下來,我也更加理解異文化歌樂的律動、呼吸與線條。」

 

從傳統流放然後追尋

鍾玉鳳表示,《擺》的誕生過程經歷這些磨合,時有痛苦,「我從傳統流放,然後追尋,在混沌中震盪,這些轉換都是很珍貴的鍛鍊。」舉例來說,鍾玉鳳在專輯中寫了一首《巢》,樂音中聽得見濕度。原來鍾玉鳳為了描寫全年平均降雨量2100公釐的故鄉淡水,她演奏時指尖保持80%的水氣,空弦震動,讓殘響不斷,這或許是過去琵琶演奏的忌諱,卻在新的創作概念裡找到了新生。

鍾玉鳳跨界專輯《擺》展現跨界創意。.jpg

鍾玉鳳跨界專輯《擺》展現跨界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