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
分享:
- 2022/10/14
緬甸古典音樂相較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少為外人所知,但曾接觸過的人,無不著迷於展演時,它在聽覺、視覺或是身體動態上,同時觸發的多種感知及聲響層次。每種鼓組、鑼組或是絲竹編制,各有其獨特的聲音質地,卻可以即興協奏出韻律的頓挫抑揚、以及旋律的珠落玉盤,具備高度的敘情敘事能力,也與舞蹈、戲劇、偶戲及雜技互動,映襯出宗教和世俗場景所需的不同情感與聲響情境。
不過,如今我們稱作「德欽基」(thachìn gyì)的緬甸古典音樂,是二十世紀初才新創的概念。從制度史的角度來看,德欽基先後受到西方殖民引入的藝術分類、表現型態,以及緬甸民族主義的多重影響而產生;其詞義「偉大的歌樂」所隱含的政治意涵,是一套帶有緬族皇室正統意識的國族音樂,處於比他族音樂更高的藝術地位。在德欽基之前,緬甸是以「德稟」(thabin)一詞,來統稱涵蓋歌唱、舞蹈、戲劇與傀儡戲於一身,在十七世紀已臻成熟的綜合性表演藝術;當時的器樂編制,便包含現今德欽基裡兩個代表樂團的原型:塞恩樂團(hsaing waing)及阿佞樂團(anyeint waing)。
過去由於緬甸境內群雄割據,內戰不斷,表演藝術相關史料殘缺散佚,直到近世紀以來,貝葉經、木簡等善本珍籍與歷史照片相繼問世,學者才得以從這些圖像史料之中,瞥見絢爛多彩的緬甸古典音樂樣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