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讓傳統藝術走入你的生活

訂閱單元文章,收到我們精選內容



取消訂閱
臺灣傳藝的「奇」「美」故事

臺灣傳藝的「奇」「美」故事

「蒐藏樂器是為了與民眾分享美好的音樂,為人們帶來幸福與感動,更是守護這些樂器可以長長久久流傳下去。名琴是人類文化遺產,只是暫時由奇美保管,奇美有義務及責任保護這些大師的樂器作品,讓子孫不是只能在書上想像古老名琴的音色,而是能夠真實聆賞它的悠揚樂音。」這是財團法人台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後簡稱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信念,也是奇美多年來致力於藝術推廣與贊助的初衷,或也是基金會榮獲第三十三屆傳藝金曲獎「出版類特別獎」的源頭。

繼續閱讀...
以崑曲度出天主教聖樂

以崑曲度出天主教聖樂

2022年春末夏初之際,臺北城仍在21世紀的大疫中掙扎,但在國立臺灣大學雅頌坊的舞臺上,韓昌雲正帶領著台北崑曲研習社團隊緩緩唱奏著「皎團團,光無並。印照人無既無生。但海星明立極中天定。憐憫那蒼生命。」此曲來自吳歷《天樂正音譜》的〈稱頌聖母樂章〉,以崑曲形式呈現天主教聖樂,是明末清初聖樂本地化(inculturation)的代表作品之一。

繼續閱讀...
樂動佛國

樂動佛國

緬甸古典音樂相較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少為外人所知,但曾接觸過的人,無不著迷於展演時,它在聽覺、視覺或是身體動態上,同時觸發的多種感知及聲響層次。每種鼓組、鑼組或是絲竹編制,各有其獨特的聲音質地,卻可以即興協奏出韻律的頓挫抑揚、以及旋律的珠落玉盤,具備高度的敘情敘事能力,也與舞蹈、戲劇、偶戲及雜技互動,映襯出宗教和世俗場景所需的不同情感與聲響情境。 不過,如今我們稱作「德欽基」(thachìn gyì)的緬甸古典音樂,是二十世紀初才新創的概念。從制度史的角度來看,德欽基先後受到西方殖民引入的藝術分類、表現型態,以及緬甸民族主義的多重影響而產生;其詞義「偉大的歌樂」所隱含的政治意涵,是一套帶有緬族皇室正統意識的國族音樂,處於比他族音樂更高的藝術地位。在德欽基之前,緬甸是以「德稟」(thabin)一詞,來統稱涵蓋歌唱、舞蹈、戲劇與傀儡戲於一身,在十七世紀已臻成熟的綜合性表演藝術;當時的器樂編制,便包含現今德欽基裡兩個代表樂團的原型:塞恩樂團(hsaing waing)及阿佞樂團(anyeint waing)。 過去由於緬甸境內群雄割據,內戰不斷,表演藝術相關史料殘缺散佚,直到近世紀以來,貝葉經、木簡等善本珍籍與歷史照片相繼問世,學者才得以從這些圖像史料之中,瞥見絢爛多彩的緬甸古典音樂樣態。

繼續閱讀...
喚醒人類原始音樂感

喚醒人類原始音樂感

中東音樂,顧名思義,是流傳於中東地區的聲音藝術,就文化面來說,它不只是一種單純的節奏與旋律組合,背後蘊含的是數個文明的藝術結晶。人類最早的文明在兩河流域(註1)發跡,波斯、希臘、羅馬與阿拉伯都在此蓬勃發展,強大帝國是藝術活動的支柱,文明越是源遠流長,藝術發展越是極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