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讓傳統藝術走入你的生活

訂閱單元文章,收到我們精選內容



取消訂閱
三士成《壵》

三士成《壵》

真快樂掌中劇團在2023曲藝術節中呈現的新製作《壵》,以馮夢龍作品《喻世明言》第七卷〈羊角哀捨命全交〉為基礎,除了藉由左伯桃、羊角哀、荊軻三人的故事引導當代觀眾斟酌思考何謂「英雄」,也在演出形式上再度挑戰布袋戲的既有框架。

繼續閱讀...
英雄不以成敗論

英雄不以成敗論

說到英雄,你想到的是醉打老虎的武松,還是西楚霸王項羽?究竟什麼樣的人才可稱為英雄?跨足多樣劇種,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王友輝認為,相較於帝王將相的英雄角色,小人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特質,更能感動人心。就像《鳳凰變》裡的董太夫人、昭娘與陳氏,即使身為女性、即使連名字都沒留下,但誰能說她們不是為家、為國犧牲的女英雄呢?

繼續閱讀...
顛覆刻板印象 你我皆英雄

顛覆刻板印象 你我皆英雄

台北新劇團,在經典劇中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引入新意,在新編劇中匯入中西元素卻又不悖離傳統,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所以,即便是「英雄」的定義也無法依循著傳統的思維,否則會跟不上台北新劇團團主李寶春的思路,也無法領略戲曲中凡夫俗子皆英雄的真義。舞臺上,李寶春詮釋的英雄角色眾多。比如水滸戲林沖從新編《野豬林》或傳統經典《林沖夜奔》兼有父親李少春的風格手法以及茹元俊老師圓美及身段協調的特色,字字句句、招招式式展現林沖的氣度和悲壯;新老戲《趙匡胤》中演出了趙匡胤能屈能伸,在權勢追求與柔情女人的選擇上皆能坐懷不亂;《忠義千秋》中,他以傳承自父親李少春既非淨又非生、情感細膩的表演方式,演繹了紅生關羽⋯⋯。 即便如此,李寶春對英雄的定義仍大破大立的說:「深植在我們腦子裡的傳統戲曲,強要區分『誰是英雄』並不是那麼明確,因為傳統戲曲一向要表達的觀念就是忠孝節義,所以舞臺上經常說的是:『哪一個是正的、哪一個是反的』,而不是誰是英雄。」

繼續閱讀...
唱一齣看家好戲

唱一齣看家好戲

看家戲,又稱帶家戲(tuà-ka-hì),意指某演員或劇團專精且叫座的戲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看家戲推廣計畫」,始於2013年,至今已累積超過數十齣的戲曲保存,內容涵蓋歌仔戲、客家戲、布袋戲等,不僅將過往散佚的劇碼逐一拾回,更透過資深藝師的口傳紀錄,展現「站頭」精髓。 本(2022)年度一月、九月、十二月登場的「看家戲再現」,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攜手廖文雪藝師重整外臺經典《乞丐養狀元》,敘述乞丐父親為栽培孩子而付出的精神賺人熱淚;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則透過王金櫻藝師回溯往昔《油罈記》震驚社會的時事案件,述說母親如何在親情與愛情之間做出取捨,進而鑄下大錯。兩齣老戲以至親之愛為刻劃、考驗人性光輝,並融入當代思維,值得觀眾走出劇場再三省思。

繼續閱讀...
保存經典 再現看家戲

保存經典 再現看家戲

經典戲曲歷經時代流轉,因著環境、演員、觀眾的改變,很多曾經風光的看家戲逐漸變成「傳說」。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開枝散葉系列——看家戲推廣計畫」透過當代編導的思維,為這些經典戲劇另覓新途。以顧問身分參與《六郎告御狀》,並將《李三娘》整編戲曲《看瓜別‧後》的劇作家施如芳說:「老戲新編要選有可看性的原始故事,還要掌握節奏、劇情不拖沓,才能在這一代成為劇團願意傳下去的看家戲。」 為傳承臺灣戲曲經典劇目,並保存資深藝人劇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開枝散葉系列中推出看家戲推廣計畫(看家戲又稱帶家戲,指的是民間劇團招牌拿手戲碼),由民間劇團整理資深藝師的口述演出或影像紀錄與演出文本,再結合當代編導的創作,讓劇團代表性的經典劇目在形式保存之餘,再現傳統戲曲精華。實際參與該計畫的當代劇作家施如芳認為:「這項工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劇團本身必須認同計畫的精神與目的,從劇團的編、導到老、中、青三代演員都認同繼承老戲的價值,計畫才能成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