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讓傳統藝術走入你的生活

訂閱單元文章,收到我們精選內容



取消訂閱
唱一齣看家好戲

唱一齣看家好戲

看家戲,又稱帶家戲(tuà-ka-hì),意指某演員或劇團專精且叫座的戲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看家戲推廣計畫」,始於2013年,至今已累積超過數十齣的戲曲保存,內容涵蓋歌仔戲、客家戲、布袋戲等,不僅將過往散佚的劇碼逐一拾回,更透過資深藝師的口傳紀錄,展現「站頭」精髓。 本(2022)年度一月、九月、十二月登場的「看家戲再現」,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攜手廖文雪藝師重整外臺經典《乞丐養狀元》,敘述乞丐父親為栽培孩子而付出的精神賺人熱淚;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則透過王金櫻藝師回溯往昔《油罈記》震驚社會的時事案件,述說母親如何在親情與愛情之間做出取捨,進而鑄下大錯。兩齣老戲以至親之愛為刻劃、考驗人性光輝,並融入當代思維,值得觀眾走出劇場再三省思。

繼續閱讀...
保存經典 再現看家戲

保存經典 再現看家戲

經典戲曲歷經時代流轉,因著環境、演員、觀眾的改變,很多曾經風光的看家戲逐漸變成「傳說」。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開枝散葉系列——看家戲推廣計畫」透過當代編導的思維,為這些經典戲劇另覓新途。以顧問身分參與《六郎告御狀》,並將《李三娘》整編戲曲《看瓜別‧後》的劇作家施如芳說:「老戲新編要選有可看性的原始故事,還要掌握節奏、劇情不拖沓,才能在這一代成為劇團願意傳下去的看家戲。」 為傳承臺灣戲曲經典劇目,並保存資深藝人劇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開枝散葉系列中推出看家戲推廣計畫(看家戲又稱帶家戲,指的是民間劇團招牌拿手戲碼),由民間劇團整理資深藝師的口述演出或影像紀錄與演出文本,再結合當代編導的創作,讓劇團代表性的經典劇目在形式保存之餘,再現傳統戲曲精華。實際參與該計畫的當代劇作家施如芳認為:「這項工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劇團本身必須認同計畫的精神與目的,從劇團的編、導到老、中、青三代演員都認同繼承老戲的價值,計畫才能成功。」

繼續閱讀...
經典「運動」場設計理念

經典「運動」場設計理念

那是一條可以在臺灣各級學校裡看見的操場跑道,勾著半張花臉的京劇花旦、咬著紅髯腳踩跑步鞋的長靠武生、身著大紅連身褲裝頭頂火焰頭冠的歌仔戲小旦,在各自的賽道上蓄勢待發!這是場什麼樣的運動會?

繼續閱讀...
臺灣歌仔戲之「花」

臺灣歌仔戲之「花」

第三十三屆傳藝金曲獎頒獎典禮的舞臺上出現了史上罕見的一刻,邀請到甫於一週前勇奪第五十七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的陳亞蘭女士擔任引言人,這位以生理女性扮演女性心中的理想型男性而獲電視圈肯定的「嘉慶君」直言,她的演出成就來自恩師的諄諄教誨,這位恩師即是當晚的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得主——楊麗花女士。

繼續閱讀...
古老靈魂的現代轉化

古老靈魂的現代轉化

改編自國家文藝獎得主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近年備受注目的南管文學劇場《行過洛津》讓江之翠劇場在後周逸昌時代再度凝聚起四散各地的老團員,也迎來一批新生代表演者,彼此攜手走出一條新的路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