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讓傳統藝術走入你的生活

訂閱單元文章,收到我們精選內容



取消訂閱
府城七夕16歲成年禮與七娘媽亭

府城七夕16歲成年禮與七娘媽亭

工藝發靭於土地及天氣變化,源自於住民生活所需,習俗形成與宗教心靈的寄託, 是最在地的本土藝術展現,由於習俗的發展加上宗教信仰的虔誠,工藝在臺灣的民俗節慶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繼續閱讀...
交趾陶人物-姜維 智勇兼備 事母至孝

交趾陶人物-姜維 智勇兼備 事母至孝

傳藝2016 年舉辦「工藝傳家系列特展- 陸」,邀集臺灣三個世代相傳的剪黏與交趾陶工藝家族。其中一件中心典藏的展品,相傳出自北臺名匠陳天乞之手,但因從廟卸下,戲齣(註1) 被拆得七零八落,故只能以「交趾陶人物」指稱。

繼續閱讀...
紙紮化為創作的骨 從中長出新生的肉 專訪藝術家張徐展

紙紮化為創作的骨 從中長出新生的肉 專訪藝術家張徐展

藝術家張徐展的創作,就像他給人的感覺,言談當中給人一股幽默和愉快。儘管聊的是生死這樣嚴肅的事,在他眼中總可以轉換成另一種觀點,笑笑地去理解,這些可能都是因為張徐展承襲了家中百年紙紮工藝傳統的緣故。

繼續閱讀...
傳藝百家 布袋戲大師 陳錫煌 一動一靜兩堂課

傳藝百家 布袋戲大師 陳錫煌 一動一靜兩堂課

對老藝人而言,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空有一身好手藝,卻無人欣賞。紀錄片導演楊力州,耗費十年拍攝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心路歷程,影像及故事令人動容, 更說出所有傳統藝師的心聲:「這麼好的東西,我一定不能讓他消失!」

繼續閱讀...
雕工精細 宜蘭總蘭社春榭

雕工精細 宜蘭總蘭社春榭

其中四堵木雕,分別雕飾著漁夫、樵夫、農夫與書生,反映舊時社會四個重要的職業「漁樵耕讀」,並隱有嚮往自然生活的象徵以及耕讀傳家的核心義理。其中「讀」做兩學子手提書包,並著日式學生帽,反映此物成於日治的時代背景,極富生活趣味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