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分享:
- 2021/08/30
排灣族語稱琉璃珠為qkata,讀音「卡塔」,意為美麗的果子,排灣族人深信它們是天神賜予的禮物,珠上的紋樣也成為族人傳遞知識的媒介,卡塔文化工作室創辦人林秀慧(Kedrekedr Maljaljaves)多年來致力文化復振,要為明日的世界留下排灣族的文化足跡。
377 分享:
- 2021/06/24
小小一個布袋戲偶,在舞台上大大地牽動著觀眾的愛恨情仇,除了操偶師靈動的雙手,最大的力量來自偶雕師對戲偶細膩而精緻的刻畫,那是一份費時耗工更耗費心神的繁瑣工作,也是偶雕師熱情與初衷的極致展現。
369 分享:
在那個沒有手機、連相片都極為稀有的年代,陳明山拿著他的畫筆畫出臺灣布景的一片天,成為臺灣唯一跨足布袋戲看板、醮壇布景、電影廣告的彩繪師,更在2015年獲得嘉義縣政府文化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940 分享:
- 2021/06/23
彰化永興街勝興刺繡莊在1960至1980年代曾為國內知名戲班、劇校縫製過無數戲服,其後訂單漸跌,改專以寺廟之大旗、神明衣等為主。面臨逐漸萎縮的臺灣市場,勝興刺繡莊仍秉持對技藝的堅持,且戰且走。
328 分享:
布袋戲的服飾與道具之精緻巧細,並不亞於京劇或歌仔戲,尤其是著重刺繡工藝的傳統戲偶服飾,精緻細膩程度更令人嘆為觀止,隨著電視金光布袋戲盛行,戲偶服飾也有了巨大變化,戲偶藝師倪紳發以一雙巧手,嶄新思考,傳承製作工藝。
- 2017/10/05
- 2015/11/05
- 2016/09/05
- 2016/10/05
- 2016/02/05
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