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臺北市立國樂團插旗美東,成為臺灣第一個前進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職業國樂團;采風樂坊、「三個人」樂團到臺灣優秀的獨奏家們,以自己的樂器跟文化為後盾,展開一場場理解彼此的音樂對話,無論是音樂團體或是單打獨鬥的音樂家,他們辛苦卻依然執著,讓文明持續傳遞與移動,他們走著一條看不見的交流之路,努力展現人之所以為人最珍貴的包容之心與理解之情。
小小的臺灣,何以有這樣的能耐?
本期特別邀請資深民族音樂研究者陳鄭港書寫專文,爬梳新世紀華人漢系音樂現
代化發展與生態。學者施德玉直入教育核心,分析臺灣大學裡的國樂音樂教育;學者林昱廷則以實例印證臺灣在國樂發展的前瞻性與未來性,學者樊慰慈則從創作、展演、觀眾三個角度歸納出整體趨勢及可能的問題,本期「傳藝聚光燈」宛如一本國樂特刊,從生態、教育到演奏,探照國樂的前世今生。
拚出來的國際之路 國樂 讓世界聽到臺灣
第125期/2019年08月號
耕耘在地化 在華人世界遍地開花 專訪臺藝大中國音樂學系榮譽教授林昱廷
第125期/2019年08月號
「根」若穩穩地在 甚麼都不是問題 從臺灣國樂高等教育談起
第125期/2019年08月號
最焦躁的時代 也是最冷靜的時代 極需沉澱的現代國樂
第125期/2019年08月號
轉折、轉變與遞嬗:華人漢系音樂現代化發展
第125期/2019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