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藝術 契入生活

  • 次標題:第1期-2015/08
  • 文:林谷芳口述 趙靜瑜整理
  • 圖:望月小集
  • 點擊數:3312
林谷芳老師-日本奈良法隆寺-林雨菴攝
簡介

之於傳統藝術月刊,以網路代紙本,這或也是不得不然之道。但傳統藝術唯有真正走入生活,才能繼續成為傳統。

 

受到網路時代的影響,各行各業都在思考雲端化與網路化的因應之道,《傳藝雙月刊》正式改版,從實體雜誌改為網路出版,就得善用網路的特性,以更大的容受量,更平易的樣態深入更多當代人的生活圈,與社會有更多面相的連結,這改變必將激發各種傳統藝術推廣與品味的可能性。

之於傳統藝術,這或也是不得不然之道。但傳統藝術唯有真正走入生活,才能繼續成為傳統。


傳統是一條河流

我常舉中國音樂學者黄翔鵬所寫的《傳統是一條河流》舉例,「傳統是一條河流,我們研究音樂史就是在尋找傳統音樂的源頭,因此,隨著音樂史研究的深入,必然對當今的傳統音樂研究產生極大的説明,同時,傳統音樂的研究成果,也將作用於音樂史的研究。」

黃翔鵬曾經舉例,今天我們在長江口看到的水,一定有金沙江的成分,「換句話說,傳統之於現代,也是如此,傳統其實都在當代裡,許多傳統都是時間的積累,要知道是哪個朝代就要經過更多考證,但無庸置疑,長江之水容涵了金沙江的成分。」


人類不會離開傳統單獨存在

看看現代人,總無人可以離開傳統過活,從長遠的視角來看,傳統就是文化的本身,人類本身就是一個行為模式的動物,人與人會建立關係,人與大自然也會建立關係,透過約制規則來依循,共同生存,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是不可能離開傳統而存在。

然而,傳統藝術、傳統工藝等各面向固都留存在當代,但筆觸濃淡卻不一,有的明顯,像飲食傳統,比如說中國人拿筷子,天經地義;但相對來說,音樂的傳統就可能較為隱微,但難道是不存在嗎?不是,只是我們「行焉而不察」。

 

知其基底  傳統能顯現其積極的意義

例如:西方聲樂的發聲法,始終在音樂學院被傳揚,中國人怎麼都覺得聽來不自然;再例如:五線譜,從民國初年以來,學校都把五線譜當成標準課程,但至今十之八九的中國人都看不懂五線譜,大家都還是看數字簡譜。這兩件事可以證明,在形式,我們可以很西化,很多歌曲從西方流行音樂翻唱,我們的教育系統也教很多外國藝術歌曲,學小提琴、鋼琴等西方樂器,但中國人的音樂習慣還是沒有改變,還是用自己的唱法唱自己的旋律,像這樣,傳統總是能在生活中隨處尋到。

即便是看來屬於歷史的,古蹟之原始角色雖然不復見,卻猶有顏色,許多時候我們的建築概念也仍舊是從這條線發展開來,有所延伸。

 

讓基因庫一定程度多元

我是學人類學的,正如同生物學強調生物的「多樣性」般,傳統存在的意義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讓文化基因庫得以豐富多元。我常舉大角鹿作例子,在冰河時期,英國地區最厲害的是大角鹿,牠很大很粗的角是牠的優勢,就連劍齒虎都不敢找牠麻煩。但是就在冰河時期消退,森林出現之後,大角鹿變得弱勢起來,因為牠的大角會讓牠卡在森林中,變成致命關鍵。

換句話說,所有的「優勢」、「有效性」都是跟著環境互動的結果,我們不能因為一時一地的利弊而下定論,決定傳統是否應該存在或滅亡。我們應該讓原汁原味的傳統儘可能讓大家搜尋得到,保存得到,這些就可以對傳統藝術工作者在創作上有更大的刺激與養分,對一般人也可增添底氣與生活色彩。

 

現代是傳統變異出來之樣態

資訊時代來臨,人類的思維反而因同質化而越趨於慣性,以此的不同時空色彩傳統對當代的刺激就會就更有意義。我常說,與其說現代是由傳統進化而來,不如說現代是傳統變異出來的另一種樣態,我們會希望不僅是現代歷史中的樣態都能被看見以豐富我們的生活。透過當代載體如網路,讓傳統藝術點滴深入生活,慢慢也成為當代生活的一部分,這是我對新形式的傳統藝術雜誌一點點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