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後簡稱傳藝中心)臺灣音樂館主辦的「2023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活動,讓大家可以感受原汁原味的部落生活文化精髓,負責《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緣定鞦韆》的臺東縣卑南鄉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頭目古昌弘(DrangaloLanbaliyoso)欣喜地說,感謝政府給予的舞臺,沒想到演...
「五月十三,人看人」說起農曆五月十三,莫不讓人論起臺北霞海城隍廟的賀壽情景,迪化街數米寬的街道擠得水洩不通,臺北市內交陪廟宇、民俗藝陣並列齊聚,這項慶典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其中壓陣隊伍即為津津樂道的八大軒社之首──「台北靈安社」,由一群「憨子弟」以北管音樂、范謝二將軍、文武二判官伴隨城隍老爺沿街賜福...
泰國神獸信仰源起印度(註1),在佛教的宇宙觀裡,須彌山為世界中心,泰國人相信須彌山下有一座喜馬潘森林(ป่าหิมพานต์,Himmapan Forest),內有近百種神獸,具有神秘力量,而泰國神獸的原型多數來自於此。泰人對喜馬潘神獸的想像長年以來經由佛寺壁畫、建築、民間故事與喪葬習俗四處流傳,直...
從印度教儀式與奉獻精神談起文化是形塑區域輪廓最重要的元素,而樂舞則是認識巴里島最親近的方式,巴里島上多數人信仰印度教,甘美朗音樂特性及傳統樂舞手勢、身段,可讓人直觀感受印太區域共有的印度教文化源流。自古迄今,「儀式取向」及「奉獻精神」始終存在於巴里島藝術家創作思考中,因為多數的儀式需要音樂,因此每一...
多島、多元文化的南島語族菲律賓目前的島嶼數目為七千六百四十個,僅次於印尼;但其中的80%屬無人島,僅有二千七百多個島嶼冠有名稱。它的南、北兩個大島分別為棉藍佬(Mindanao)及呂宋(Luzon)島,在歷史的進程中也剛好代表了兩個受到不同外來宗教、文化洗禮的北天主教與南伊斯蘭教,分別體現了西方與亞...
天道之路 《羅摩衍那》故事梗概與《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並稱為「伊帝哈沙(Itihasas)」印度兩大史詩的《羅摩衍那》,在西元四世紀到二世紀之間成書,蟻垤仙人(Valmiki)是其「傳說中」的作者。「羅摩(Rāma)」為主角名,亦有深色之意,「衍那(aya a)」則指前行,因此「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