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布袋戲歷經數百年傳承,既承載著廟埕戲文、宗教祭典的在地情懷,也記錄了老一輩人對家鄉的記憶;而印尼哇揚偶戲則以其杖頭偶、皮影戲及畫卷戲等多樣表現形式,展現出東南亞獨有的神秘色彩與民族風情。兩種戲曲雖然形式迥異,但在藝術家們看來,它們都具備「講述族群記憶」與「身分辯證融合」的重要功能,就在這樣跨界思...
1932年,法國尼斯舉行「國際新教育會議」,程硯秋受邀演講。其間,各國講者分別演唱代表國家民族的歌曲,程硯秋則選了《賀后罵殿》與《荒山淚》,唱畢,全場高呼「反對戰爭!」「世界和平萬歲!」——這是戲曲演員於國際文化交流場域的初次亮相,記於程硯秋《赴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裡,亦記...
2024巴黎奧運,不只運動員的優異表現讓世界看見臺灣,第一次參加巴黎文化奧運的表演藝術團隊也卯足了勁讓國際看見臺灣館,看見臺灣動人的風景。重頭戲「戲曲新編」4齣戲──「鬧壽」、「在恁佮意」、「苦憐个人」及「憨神」,分別傳達民主、同婚以及死刑存廢等議題;並將臺灣廟口野臺實境搬到巴黎,以新編歌仔戲型式傳...
烏德琴的時光之旅烏德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古代文明。在公元十一世紀時,烏德琴與人類一起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旅行,並傳播到亞洲、北非、東歐,甚至跟著一位來自波斯的知名音樂家Ziryab到達西班牙。公元八至十三世紀是伊斯蘭的盛世,音樂藝術在此時期盛行且被極度推崇,這個繁...
巧奪天工——絢麗多姿的花布印度繪印染布源自波斯語k a l a m k a r i ,「kalam」意為筆,「kari」指的是工藝,印度繪印染布的製作方法主要有二,包含手繪(painted)與模板蓋印(block printed)兩種技法。手繪技法以卡蘭筆(kala...
從宮廷到客廳棒槌蕾絲的興衰經過手工蕾絲起源於歐洲,根據編織結構、技法與工具的不同,分為包含棒槌蕾絲(Bobbin Lace)、刺繡蕾絲(Tambour Lace)、鉤針蕾絲(Crochet Lace)等六大類。其中棒槌蕾絲最早是由雞骨頭製成棒子,在上端纏繞亞麻、羊毛,甚至是金屬絲線,藉著多支纏繞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