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歐和南歐交界的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的歷史、文化與藝術,自古以來即與神話中傳奇的生物——龍,密不可分,龍的形象在盧比安納隨處可見,當地最具觀光知名度的龍橋,橋頭兩側分別矗立四隻青銅龍雕像更是當地代表性建築物。當代工藝與藝術跨界創作者范承宗於六月(2025年)帶領工作團...
臺北初夏午後,在周裕穎位於老街的家,他坐在長桌前,專注思考著怎麼回答訪問,超級I人的他,斯文的說:「從小,工藝品一直都在跟我說話。」這不是一種形容,而是他從童年廟會到如今的國際時尚伸展臺,一直真真實實在「對話」的對象。大家怎麼定義周裕穎,他的心態很開放,但工藝品怎麼和他說話,他就很在乎。 ...
第一個登上國家戲劇院的高雄團隊──尚和歌仔戲團三十歲了!多年來積極開創傳統藝術多元面貌的團長梁越玲在三十團慶大戲《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全新戲劇中,不僅讓傳統戲曲之美與現代劇場諧和同臺,更在「新舊互串」與「戲中戲」等巧妙編排下,引領觀眾於「虛實交錯」及「人神對話」中面對生命,最終和自己和解。戲如人生...
臺灣歌仔戲自1980年代後逐漸走向精緻化劇場型態,但仍有近一半劇團是以廟會外臺為主要表演型態,也就是所謂的「活戲」。「活戲」意指無固定劇本、臺詞,全憑「講戲先」(kóng-hì-sian,類似導演角色),在演出前講述劇情大綱與特定段落,然後再由各個角色臨場發揮唱念、口白;...
回顧2014當年的時空背景,老戲迷耳熟能詳的傳統劇目正在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能吸引現代觀眾目光的新戲。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王海玲說,老戲迷看戲在意的是臺上演員的唱腔、身段與身手功夫,演員唱得越多、他聽得越過癮,但年輕觀眾看戲,著重劇情故事,演員唱得太多,反而覺得冗長煩悶,兩者恰好相反。當迎合年輕觀眾的...
李泰祥雖然離開大家已有十年,但他譜曲的民歌如〈橄欖樹〉、〈告別〉等等知名歌曲仍縈繞在很多臺灣人甚至華人的耳邊,但李欣芸及張忘提醒:李泰祥不只有民歌作品,不僅是當時文青的代表,在古典音樂及跨界藝術上的光芒與成就也應獲得更多重視。張忘指出,當李泰祥於2014年獲得文化界最高殊榮國家文藝獎時,大家才頓時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