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4當年的時空背景,老戲迷耳熟能詳的傳統劇目正在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能吸引現代觀眾目光的新戲。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王海玲說,老戲迷看戲在意的是臺上演員的唱腔、身段與身手功夫,演員唱得越多、他聽得越過癮,但年輕觀眾看戲,著重劇情故事,演員唱得太多,反而覺得冗長煩悶,兩者恰好相反。當迎合年輕觀眾的新戲成為主流,不僅改變臺灣傳統戲曲的走向,也連帶影響中青代演員的養成。
8歲起就在臺上演出的王海玲說:「演員的技藝是傳統戲曲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紮實基本功必須透過一齣齣『吃功的戲』一步步慢慢累積,如果經典劇目被新編戲曲取代,不僅是藝術文化莫大損失,就中青代演員來說,也將失去磨練紮功的機會。」有鑑於此,豫劇團於2014年推出「王海玲經典傳承計畫」,挑選經典劇目,由「老」演員手把手地傳授優秀新生代,精進他們的舞臺實力。計畫實施以來,從第三代到今年上臺擔綱演出的演員已經是第四代,最小的年紀甚至才19歲。
從吃功的戲磨基本功
所謂「要戲好、要一窩旦」,旦角可說是一齣老好戲的關鍵,而根據劇情的不同,旦角又分「花旦」、「青衣」、「武旦」、「刀馬旦」等, 10年來「王海玲經典傳承計畫」每一年推出的劇碼,都是非常講究演員功力的好戲,像是《陳三兩爬堂》、《三娘教子》、《金殿抗婚》等,每一齣戲的排練過程都是打磨中青代演員功力的重要機會。
2024臺灣豫劇團秋季公演-「唱秋」兩天共演出三齣戲,第一天是《宇宙鋒》與《金錢豹》,第二天是《天門陣》,年輕演員透過精彩的演技,帶領觀眾省思女性面對命運的無奈,以及追求自由所展現的堅毅及智慧。值得一提的是,飾演《宇宙鋒》趙豔容一角的孫紫峮由王海玲及張瑄庭指導,而《天門陣》裡穆桂英一角的劉嘉媫,則由王海玲大弟子蕭揚玲來帶。
此外,《金錢豹》這齣絕無冷場的戲,可說是未演先轟動,劇情取自「西遊記」裡的一折,紅梅山妖金錢豹意圖強娶民女,路過借宿的孫悟空與豬八戒於是拔刀相助變身ㄚ鬟和小姐,在洞房花燭夜與金錢豹大戰。王海玲說,戲裡金錢豹與孫悟空臺上有激烈的打鬥場面,非常考驗演員的基本功,除了翻打撲跌等硬功夫,還有難度極高的『耍叉』,演員必須靠手臂氣力與技巧,將多個鎖片組成的大叉耍得行雲流水,同時震出綿延不絕的聲響。王海玲笑說:「這兩個角色太吃體力,演員40歲以後就演不了了!」這次演出金錢豹的吳紹騰和演出孫悟空的李安傑年僅22歲,體力加上紮實基本功絕對能贏得滿堂彩。
反思女性的無奈與勇敢
除了精彩的打鬥,貫穿《金錢豹》整齣戲的「民女」及「豬八戒假扮的民女」兩個角色都由劉嘉媫飾演。民女一角反映古代傳統女性迫於惡勢力下只能接受命運的悲哀,而「豬八戒扮演的民女」將笨拙垮相藏入花旦身段裡,詼諧中透露封建社會女性的無奈,更點出女性渴望改變命運、獲得自由的心聲。年僅21歲劉嘉媫說,飾演「豬八戒假扮的民女」必須在花旦身段裡穿插豬八戒的動作,如同一個身軀裡藏著兩個靈魂、不停轉換,看似簡單實際卻充滿挑戰。
《金錢豹》之外,劉嘉媫也在《天門陣》飾演穆桂英一角,劇中武戲和文戲都有吃重的演出。《天門陣》故事取自楊家將,穆桂英傾慕楊宗保,欲招為夫,後更為了能與夫君相守,自己請命衝鋒陷陣大破遼邦天門陣。劉嘉媫說,不同於古代女子,穆桂英雖身處舊社會卻敢愛敢恨,遇到心儀的男子主動示好,即便兩人分屬敵對陣營,仍勇敢追求所愛,最後更為了救夫君,展現智慧與勇氣,帶著降龍木到宋營,並請纓自上戰場。
嘉媫非常佩服穆桂英的自信與勇敢,她說,除了不畏外界眼光之外,穆桂英在面對危難時能站出來扛起責任,更是所有現代女性的榜樣。為了完美展現穆桂英的女性魅力,與楊宗保的曖昧文戲,嘉媫努力表現女性成熟自信的一面;上戰場後的武戲則展露堅毅不讓鬚眉的一面。為了舞臺上俐落刀馬旦身手,嘉媫紮上20公斤重的大靠,排練過程吃盡苦頭,所幸最終在老師的指導下克服困難,她笑說,有了這次經驗,將來面對不同角色的挑戰,都將更有勇氣。
裝瘋賣傻為心中的反抗找出口
《宇宙鋒》劇情述說失去丈夫的趙豔容,不願成為父親趙高求官的籌碼再婚皇帝,於是犧牲千金小姐形象假裝瘋癲,甚至抓花自己的容顏來保全自己。飾演趙豔容一角的孫紫峮說,在自由戀愛的現今社會,年輕人可能該無法理解趙豔容的行為,但對處在封建保守父權社會的女性,趙豔容裝瘋的行為其實是無比勇敢的反抗。
由於扮相條件佳,孫紫峮進到豫劇團十多年來,一直是小花旦行當,她笑說,當老師要我演趙豔容這個角色時,第一時間我感到十分錯愕,心想「莫非是我老了,所以要改演這樣的角色」!不同於小花旦總是踩著輕快腳步進場,展現青春俏皮的模樣,孫紫峮一開始接觸趙豔容這個青衣角色時,花了很多時間揣摩角色性格。
有趣的是,不同於一開始的排斥,孫紫峮越演越喜歡趙豔容這樣的女性角色,她說:「這是一個有深層內涵的角色,從哀傷到絕望,再從絕望到決定裝瘋反抗,甚至不惜將自己的臉抓花,這樣的心情的變化可說是一個女人的自我意識覺醒。」為了得到觀眾共鳴,孫紫峮從眼神、表情、唱腔細細雕琢,鋪疊舒展趙豔容從「正常」到「瘋癲」的情緒過程,劇中最經典的水袖技法變換演出,也跟著內在感情波瀾來甩動演出,紫峮說:「不是想著如何把動作做到最漂亮,而是揉入趙豔容的心情,讓水袖技法渲染角色的情緒,牽動臺下觀眾的共鳴理解。」
傳承經典好戲 擴展觀眾群
王海玲提到,現在戲曲學校有歌仔戲科、京劇科、客家戲科,獨獨少了豫劇科,導致現在豫劇團招收的年輕演員都不是本科生。雖然基本功大抵相同,但是三種劇種的語言、發聲位置、腔調卻完全不同,新人來到團裡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改造」。她說:「豫劇是河南梆子,首先來到團裡得先學會用河南話唸白,另外聲腔使用的部分,以旦角來說,京劇旦角用的是假嗓,但豫劇就必須是真假嗓混合使用。」
「王海玲經典傳承計畫」給予這些新秀舞臺,透過角色給予中青生代不同的挑戰和學習,從角色中找出個人的潛能,激發強烈學習欲望。事實上,從小折子到一整齣大戲,新生代演員壓力非常大,王海玲透露,排練場上因為達不到老師要求而當場掉淚的事時不時就會發生,但這也是演員成長的必經過程。11年來「經典傳承計畫」演出地點從臺北大稻埕到高雄中山堂,演出重點都放在凸顯演員的基本功和表演能力,燈光舞臺設計則採一桌二椅等簡約的方式呈現,讓年輕演員更容易讓觀眾認識。
此外,面對AI世代的來臨,王海玲認為,戲劇是活的,即便同一個人演同一齣戲,每次也都會有所不同,因為人有情緒,發自感情產生的生動表情與唱腔是現場舞臺精華,也是AI科技無法做到的,因此,她說:「AI科技時代,反倒凸顯經典戲曲的可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