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人類、百姓之意;俗,則有群眾普遍流行的習慣之意,兩個字合為「民俗」,而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種類包含各個族群或地方自發而共同參與,有助於形塑社會關係與認同之各類社會實踐,如食衣住行育樂等風俗,以及與生命禮俗、歲時、信仰等有關之儀式、祭典及節慶,通通都可算是「民俗」的一部分。生活周遭的事物透過...
臺灣漢民族的祭祀融合了道教哲學、民間信仰,祭祀的祭品除了當地當季物產、社會現象也影響祭品的種類,長期參與廟會等傳統民俗的文史工作者顏震宇笑說:「除了傳統的祭品外,像是中元普度大拜拜時,也會祭拜旺旺和汽水,就求『旺』!」但傳統上,漢人的祭典會按照宗教的教義和道教的科儀來進行,而原住民族祭典時則是偏向五...
所謂看桌,是指祭祀中擺設的祭品;而米雕,一般人總會想到是在米粒上雕刻的工藝品,但嚴格來講,應稱之為毫雕、芒雕或微雕;而於廟會、作醮或祭典中,以米、麵粉製成的捏麵人,才是所謂的米雕。因此「看桌米雕」,是指在祭祀中擺設的偶塑成品,目的是於祭祀中給鬼神欣賞用的供品。在臺灣老一輩的口語中被稱作「麵粉尪仔」。...
臺南喜樹萬皇宮創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為喜樹居民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8月24日皆會舉行龜醮儀式,2021年,在靜宜大學生態學系退休教授簡炯仁的協助下,「喜樹萬皇宮龜醮」被臺南市文化資產局登錄為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靈龜報復 居民懺悔在喜樹還被人稱為「喜樹庄」時,相傳距今大約二百年前,生活在這個...
臺灣原住民除了與其他南島語系族群享有接近的語言系統外,還有一項共通的工藝,可說是南島語族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然而這項傳統工藝,在現代布料的引進下,卻逐漸消失在臺灣原住民的文化中,此即為目前僅剩阿美族仍保存的樹皮布工藝(Tapa)。消失一甲子 由部落耆老找回據《裨海紀遊》、《諸羅縣志》等史料記載,早在...
布袋、皮影與傀儡,傳統三種偶戲裏,傀儡戲的操偶技巧最難,偶的目光視線、四肢動作、身體語言等等,完全靠提線板下千絲萬縷的絲線來控制,箇中好手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團長薛熒源,與長期研究民間偶戲的嶺東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邱一峰,共同為本刊一探傀儡戲偶的幕後玄機。鉤拉壓夾挑 巧手操線「就臺灣戲曲藝術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