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龍聖獸、紋顯尊貴 龍在華人世界具有多重的意義,除是傳說的祥獸,其圖騰處處可見,也是神聖的象徵與被祭祀的神明,其分身更是無所不在,讓我們先來認識這個常見的圖騰意象。一、祥瑞與神聖龍在亞洲文化中通常被視為吉祥、神聖和有保護力量的象徵,在寺廟、宮殿、雕刻、彩繪等建築裝飾中,作為神聖的象徵。而龍...
民,有人類、百姓之意;俗,則有群眾普遍流行的習慣之意,兩個字合為「民俗」,而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種類包含各個族群或地方自發而共同參與,有助於形塑社會關係與認同之各類社會實踐,如食衣住行育樂等風俗,以及與生命禮俗、歲時、信仰等有關之儀式、祭典及節慶,通通都可算是「民俗」的一部分。生活周遭的事物透過...
臺灣漢民族的祭祀融合了道教哲學、民間信仰,祭祀的祭品除了當地當季物產、社會現象也影響祭品的種類,長期參與廟會等傳統民俗的文史工作者顏震宇笑說:「除了傳統的祭品外,像是中元普度大拜拜時,也會祭拜旺旺和汽水,就求『旺』!」但傳統上,漢人的祭典會按照宗教的教義和道教的科儀來進行,而原住民族祭典時則是偏向五...
所謂看桌,是指祭祀中擺設的祭品;而米雕,一般人總會想到是在米粒上雕刻的工藝品,但嚴格來講,應稱之為毫雕、芒雕或微雕;而於廟會、作醮或祭典中,以米、麵粉製成的捏麵人,才是所謂的米雕。因此「看桌米雕」,是指在祭祀中擺設的偶塑成品,目的是於祭祀中給鬼神欣賞用的供品。在臺灣老一輩的口語中被稱作「麵粉尪仔」。...
臺南喜樹萬皇宮創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為喜樹居民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8月24日皆會舉行龜醮儀式,2021年,在靜宜大學生態學系退休教授簡炯仁的協助下,「喜樹萬皇宮龜醮」被臺南市文化資產局登錄為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靈龜報復 居民懺悔在喜樹還被人稱為「喜樹庄」時,相傳距今大約二百年前,生活在這個...
臺灣原住民除了與其他南島語系族群享有接近的語言系統外,還有一項共通的工藝,可說是南島語族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然而這項傳統工藝,在現代布料的引進下,卻逐漸消失在臺灣原住民的文化中,此即為目前僅剩阿美族仍保存的樹皮布工藝(Tapa)。消失一甲子 由部落耆老找回據《裨海紀遊》、《諸羅縣志》等史料記載,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