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菲律賓音樂 傳統、多元與融合

  • 文:李秀琴
  • 圖:李秀琴
  • 點擊數:242
菲律賓巴拉望島的鑼組演奏。
簡介

菲律賓作為臺灣南方的近鄰之一,其主要的族群為南島語族,與臺灣的原住民族有深厚的語言、文化、習俗及宗教等的緊密關係。根據學者的說法,臺灣為南島語族的原鄉,可推測臺灣原住民在幾千年前就陸續南下來到菲律賓,來到這千島之國,找尋新的生活環境。

多島、多元文化的南島語族

菲律賓目前的島嶼數目為七千六百四十個,僅次於印尼;但其中的80%屬無人島,僅有二千七百多個島嶼冠有名稱。它的南、北兩個大島分別為棉藍佬(Mindanao)及呂宋(Luzon)島,在歷史的進程中也剛好代表了兩個受到不同外來宗教、文化洗禮的北天主教與南伊斯蘭教,分別體現了西方與亞洲宗教的氛圍,隨之改變的也是信仰習俗與音樂文化上的特色與異同。位於菲律賓中部的無數島群,被冠以維賽亞島群之名(Visayan Islands),這裡也住了菲律賓的少數民族,小黑矮人(Negrito),他們比南島語族人更早來到菲律賓。菲律賓目前這個一億一千多萬的人口中(2022),八大主要語言族群在此聚居與互動,夾雜著或多或少宗教、文化的包容與對立,但最後以英語及塔加洛語(Tagalog)作為官方的語言,以天主教作為它的國教。

菲律賓人,套一句西方人速成的話語,是「姓西班牙文的亞洲人,會講英文的基督徒」。這種麥當勞式的標籤,雖然是用來幫助他們區分中國人、新加坡人、日本人、香港人或韓國人等亞洲人之間的簡便歸類,但也不是毫無根據的。

從菲律賓的歷史來看,它確實經歷過不少西方文明的洗禮。菲律賓音樂在這過程中從其本身南島文化的音樂傳統,經過近400年西班牙歐洲音樂(1565~1898),特別是天主教音樂的深度洗禮,再經過美國近50年統治的影響(1898~1946),把西方音樂正式引入學院制的教育體系,並透過現代化各種大眾傳播媒體的美式流行音樂的廣度影響,使菲律賓一度成為西方古典與通俗音樂在亞洲的最佳代言人。這些人才在馬尼拉的學校得到古典音樂的訓練,到東南亞各地旅行詮釋歐洲音樂;在旅館、橫越太平洋的豪華客輪上,演奏當代的流行音樂,如恰恰、爵士、搖滾樂、民歌、狄斯可等新音樂風格。歐洲音樂與複雜的亞洲文化成分交織在一起,與菲律賓人一起生活、成長與融合;不單是區域性,而且在民族性的層次上這些音樂變成了菲律賓人國族認同的一部分。

西方樂器被引進來之後,民間也開始模仿西班牙吉他及弦樂器,用木頭或竹子為材料做出一些新的樂器,如十九世紀輕古典風格弦樂團,融搭拉彈撥樂隊(rondalla)流行在信奉基督教的地區。他們模仿西班牙的撥弦樂隊的演奏方式,演奏世俗性的歌曲,如華爾滋、波卡(waltz,polka)等,形成深具時代意義的菲律賓流行歌曲。同時,在馬尼拉近郊Las Pinas城的一座天主教堂聖約瑟夫(St. Joseph Parish Church),由西班牙神父Father Diego Cera經過六年的籌劃,於1824年完成世界獨一無二的竹製管風琴。

 

菲律賓本土的音樂傳統

這裡的本土音樂指的是菲律賓亞洲傳統的部分,主要以大多數的南島語族與少數的小黑矮人,即尼格利特族(Negrito)的傳統。尼格利特族是移居菲律賓最早的一個族群,與臺灣賽夏族矮靈祭口中的小矮人為同一人種,其文化與語言已瀕臨消失的邊緣。南島語族主要的音樂傳統,可區分為鑼群文化和竹樂文化。北部山區南島語族之間基本上有類似的宗教習俗及音樂文化,但豐富性不一。他們使用的銅鑼全是平面鑼(gongs, or gansa)。鑼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種樂器,也是傳家之寶。族人每一項的儀式活動或娛樂休閒活動都少不了它;其平面鑼通常是由六面大、小不一,循序漸進的銅鑼組成的,沒有固定音高。另外他們也有豐富的竹製樂器,其製作及演奏方式也如平面鑼一樣,如竹木琴(xylophones)、竹弦琴(bamboo zither)、竹叉管(bamboo buzzers)、竹筒踏(stamping tube)、竹槽筒striking half tubes (亦稱patanggok)等。竹制口弦(jew’s harp,或稱口簧琴)、鼻笛等少數樂器除外,則以獨奏方式出現。竹製樂器演奏方式類似平面鑼,也以六個大小不一,但循序漸進的模式,各自組成一組樂器,並類似平面鑼的以連鎖性打法(interlock)來呈現。這種演奏方式,在其他國家的南島語族非常罕見。

 

菲律賓南部的幾個島嶼,特別是伊斯蘭教徒聚居的地方,如棉蘭佬、巴拉望、閩多洛及蘇魯群島等地,充滿著多種懸掛式的吊鑼及平放在木架上的五至八個凸面鑼所組成的座鑼(laid - in- a-row)稱庫林鐺(kulintang)。有些鑼的外形及大小與馬來西亞及婆羅洲的(Borneo)幾個族群,有雷同的稱呼、造型及演奏方式,他們稱吊鑼為agung。至於座鑼的形式可能是由先前的掛鑼平放而成的;南部伊斯蘭族群使用的掛鑼或座鑼基本上是凸面鑼的形狀。演出時,吊鑼與座鑼通常一起使用,但也常見到分開或輪流使用。銅鑼在南部族群是一個重要的樂器,幾乎在每場的活動都可見到。此外,另一個重要性的樂器是兩根絃的木制彈撥樂器,稱庫加皮(kudyapiq),其兩根絃的功能是分開的:一根弦是彈奏低音(drone),第二根弦演奏旋律,它與在婆羅洲與蘇拉威西的絃鳴彈撥樂器是相關的。當然也有部分的南部族群尚保留了南島語族的樂器,如口簧琴、二絃或多絃竹琴彈撥樂器,作為獨奏、歌唱及舞蹈的伴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