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與自我和諧、與自然和諧 - 現代化與手工技藝

  • 次標題:第3期-2015/10
  • 文:田青 (中國藝術研究院 研究員與宗教藝術中心主任)
  • 圖:田青
  • 點擊數:3024
田青認為文明的長河是「後浪推前浪」,不是「後浪替前浪」。
簡介

重新發現手工技藝的價值,認識到具有「溫度」的手工產品中所蘊含的人的靈性、感情;認識到手工產品的創造性、個性化和不可複製性、不可替代性;認識到手工勞動過程和結束之後勞動者在大工業生產線旁找不到的自豪感與滿足感。

今年元宵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系列活動在北京農展館舉辦。展覽期間,出現裡萬頭鑽動的熱烈景象,從政府高層到普通百姓都以極大的興趣重新「發現」了已被主流社會「忘卻」了多年的手工技藝。在人們為這些古老精湛的手工技藝過程和成果讚歎叫絕的同時,有的人卻可能會問:「當現代化已經成為我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內容和部分現實的今天,這些古老的、被機器和大工業生產『淘汰了』的傳統技藝還有存在的價值和復興的可能嗎?」

現代化,是一兩個世紀以來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夢想。當我們經歷了數不清的艱難曲折,終於在八零年代的大潮奔湧中抵近「現代化」的時候,我們自豪、驕傲、享受,但也逐漸感到一種隱隱的失落和不滿足,我們開始懷舊,開始尋找那些在向「現代化」奔跑的過程中遺失的東西。這懷舊不是無病呻吟,更不是「小資」的淺薄情緒的表露,是反映了在現代化取得初步成功之後的一種深刻的反思:「當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實用主義思想和大工業技術手段的結合使我們初嘗工業文明巨大物質進步的同時,我們不但嚴重破壞了人類和大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也丟失了農業文明中許多涉及人類靈魂、感情、記憶的非物質的文化,而只有物質進步,沒有精神追求的生活,已無法滿足現代人類的需要。」

不犧牲自然環境和不大量浪費資源

當然,機器和產業化生產代替手工技藝是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但也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而重新發現手工技藝的價值,認識到手工技藝與人類自我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密切關聯;認識到具有「溫度」的手工產品中所蘊含的人的靈性、感情;認識到手工產品的創造性、個性化和不可複製性、不可替代性,認識到手工勞動過程和結束之後勞動者在大工業生產線旁找不到的自豪感與滿足感,是工業化社會進入後工業化社會人類認識的必然結果。

對手工技藝的保護和弘揚還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金融風暴襲擊的困難時刻,有可能不僅僅解決的是眼前的生計和再就業問題,而且可能幫我們開闢另一條發展經濟的道路,即不走犧牲自然環境和大量浪費資源的大工業的老路,而是嘗試從「前工業化」社會直接邁進「後工業化」社會,用我們祖先創造並傳承了千百年的手工技藝開創新的生活。

文明的長河是「後浪推前浪」,不是「後浪替前浪」

重新認識和復興手工技藝不是否定工業化和現代化,更不是人類認識的倒退,而是人類認識的一種進步,一種自我調整。求新、發展、創造是人類進步的巨大動力,在科技領域裡新的發現與成果是對前代科技手段的否定和覆蓋,但在文化的大系統中進步卻遠遠不是後者對前者的否定,就像新的流行音樂無法否定貝多芬、新的小說無法否定《紅樓夢》一樣,人類文明的長河是「後浪推前浪」,而不是「後浪替前浪」,其中,有覆蓋,更有沉積。我們當然無法兩次涉入同一條河流,但也無法把涉入時的水流截然分開。      

只說手工技藝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祖先的偉大創造是不夠的,只說我們有責任不讓民族的文化傳統在我們這一代中斷也是不夠的。假如我們能在現代化的大背景中、在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中重新認識和復興中華民族具有偉大傳統的手工技藝,不但祖先們高興,我們的後代也會感謝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