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名家隨筆 箏樂大師-梁在平的古韻新聲

  • 次標題:第125期-2019/08
  • 文:葉娟礽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1909
梁在平是臺灣箏樂領域的開拓者,終身奉獻於箏樂創作、教學與推廣,並活躍於國內外演奏舞臺,名滿天下。
簡介

許多人談起記憶中的梁在平教授,總是對他溫文儒雅的形象印象深刻。他不僅作為東亞富有盛名的箏樂演奏家,活躍於國際樂壇,同時也是教育家、作曲家,並對推展臺灣國樂深具貢獻。

梁在平(19102000)自中學時期接觸學習古箏與古琴,優異的音樂天賦讓他逐漸嶄露頭角,他憑藉對琴箏的熱愛,拜會結識各地的音樂演奏家與學者、活躍於國際舞臺;自1949年來臺定居,終身為弘揚民族音樂而努力,具卓越貢獻,於1992年獲頒行政院「國家文化獎」。

 

梁在平的哲嗣梁銘越博士,於2018年7月將其珍貴的音樂文物捐贈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讓後進有機會完整地進行梳理研究,追尋他的箏路歷程與窺見臺灣藝文生態發展歷史的概況;2019年6月16日由其嫡傳弟子林耕樺策展《箏服世界─梁在平的古韻新聲》音樂會,於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展演,節目由歷史影音、圖像物件,輔以多人對梁在平從各面向的描述,讓他中庸溫厚的身影彷若浮現,再透過現場演奏他的多首自度曲,表現出「以琴入箏」的音樂特色,讓人深深烙印在腦海中。

《箏服世界─梁在平的古韻新聲》音樂會。.jpg

《箏服世界─梁在平的古韻新聲》音樂會。

 

結琴箏之緣

梁在平出生於中國河北省高陽縣的書香世家,父親梁仲理為大學法律系教授,母親韓淑英亦是望族後代,以慈愛的教導養成他溫雅的性格。他就讀北平四存中學時,受音樂老師史蔭美先生的啟蒙,學習古箏、古琴與琵琶等樂器,他的天資聰穎並勤奮練習,在與大師們同臺演出後,獲報紙讚譽為「音樂神童」。

 

中國第一本以工尺譜記譜並附有指法的箏曲集《擬箏譜》,是梁在平於1938年完成,將當時的傳統箏曲做了較完整的收錄記載。1940年代,他與友人組織琴會,拜會北京、南京、上海及西南各地的琴家,亦將古琴藝術的特色運用在箏樂演奏與創作上。

 

活躍於國際樂壇

1945年梁在平獲得政府公費,赴美國耶魯大學深造一年,雖修讀的是延續大學時期的交通管理專業,但課餘時間則穿梭在各個城市,舉辦古箏演奏會與演講中國音樂專題,並參與電視臺節目錄製影片。

 

1949年遷居臺灣後,創立「琴韻箏聲齋」培育箏樂人才,並創作古箏新曲。他曾於1952年,赴日拜會音樂家宮城道雄、民族音樂學家田邊尚雄;1955年與1957年前往菲律賓、越南、泰國共計14個城市巡迴演奏,並錄製發行78轉的黑膠唱片;1958年藉參加國際會議之際,於歐洲10國、美國與加拿大的多個城市,舉辦演奏會及參與電臺節目錄音,獲得熱烈的迴響。自1963年擔任世界新聞專校公共關係科(現為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第一屆系主任;另有成立公共關係協會與公司,策辦音樂會、推廣箏樂藝術,國際巡演的行程經常長達1、2個月甚至是3個半月。1974年與1978年更受邀於美國著名藝術殿堂紐約卡內基廳和林肯中心演奏。

梁在平(左)拜會日本民族音樂學者田邊尚雄(右),留下珍貴合影。.jpg

梁在平(左)拜會日本民族音樂學者田邊尚雄(右),留下珍貴合影。

 

創立「中華國樂會」

為推展民族音樂,梁在平、高子銘與何名忠等人,1953年創立「中華國樂會」(現為中華民國國樂學會),梁在平自1954年擔任理事長職務,並持續25年之久,建樹良多。教育面向上,除了促成中國文化大學及國立藝專(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科系的創立、北一女中、世界新聞專校等校國樂社團的組成,並且推展國樂演奏與教學、編譯簡譜教材、出版書譜、錄製黑膠唱片與有聲專輯;演奏面向上,則與魏道謀先生合作,設辦中華古箏樂器廠,製造生產國樂器及進行樂器改良研發,並且組織中華國樂會演奏小組赴海外交流等,使國樂發展日益蓬勃。

 

聲韻兼備的箏樂創作

梁在平演奏的是傳統的16絃鋼絃箏,其面板弧度大、絃軫設置於面板左側上方,以真甲撥奏,音色清脆且餘響較長;雖然1960年代S型21絃纏絃箏於上海研發出廠,大約於1990年前後逐漸傳播來臺,但梁教授仍舊喜愛傳統箏的餘韻綿長。他共為箏寫下43首獨奏曲,收錄在《十六絃古箏獨奏曲》中出版發行。1950年代的前期創作作品,內容取材豐富,有緬懷心境的《憶故人》和《舒懷曲》,並經常以箏聲模擬自然界中流水、鐘鼓、鳥鳴、馬蹄的聲響和話語的音調,創作《高山流水》與《燒餅油條》等曲;1960年代的中期作品,如:《長相思》及《平園箏詩》等,則呈現詩情畫意的高雅風韻;1977年後創作的樂曲,如:《遊子吟》和《秋思》等,則體現沉靜簡樸的心境。曾於1981年舉辦「梁在平教授創作樂曲30年回顧展」音樂會、1984年出版《梁在平教授箏路歷程文集》。他的創作側重左手吟猱按放之音韻表現,並不特別強調明確的節奏拍子,可以稍自由地演奏;運用正調側弄手法,以按絃轉換調式;援引琵琶、日本箏、伽倻琴的演奏指法,讓表現力更加豐富;曲風樸實、展露真摯情誼,在百家爭鳴的箏藝流派中,獨樹一格。

梁在平也曾在香港「麗的呼聲」電臺錄製節目,推廣箏樂。.jpg

梁在平也曾在香港「麗的呼聲」電臺錄製節目,推廣箏樂。

《箏曲珍品集》黑膠唱片由中華國樂會琴韻箏聲社於1976年發行。1套2片,共收錄14首梁在平自度曲。.jpg

《箏曲珍品集》黑膠唱片由中華國樂會琴韻箏聲社於1976年發行。1套2片,共收錄14首梁在平自度曲。


桃李滿天下

梁在平是臺灣箏樂領域的開拓者,終身奉獻於箏樂創作、教學與推廣,並活躍於國內外演奏舞臺,名滿天下。其次子梁銘越繼承父親的衣缽,為民族音樂學博士、研究學者、箏樂演奏家和作曲家,先後於美國及臺灣的大學音樂系執教,並著有專書與創作多首箏曲。梁在平的門生李楓、游淑美、林耕樺,曾錄製並出版梁派箏曲專輯,三人的演奏詮釋雖有所不同,但皆獲得梁在平的欣然認可;他所指導的音樂科班學生──臺灣著名箏樂家黃好吟以及琴箏名家王海燕,畢業後分別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專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持續致力於箏樂演奏與傳承,影響源遠流長。

《箏服世界─梁在平的古韻新聲》音樂會現場,盡現梁老師的音樂精神。.jpg

《箏服世界─梁在平的古韻新聲》音樂會現場,盡現梁老師的音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