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和歌仔戲劇團(後簡稱尚和),一個位於北高雄,介於壽山與高美館之間的傳統劇團,彷彿見證著這個城市的發展,在新潮與傳統之間努力著。
走進已有 25 年的尚和,一眼就看到供奉著的祖師「田都元帥」,左右兩側一整面排練用的鏡子,是劇團平常練習、彩排的地方,整個空間,木質又帶有禪風氣息,充分展現出劇團濃烈的傳統特色與風格。
橫跨傳統 優游西風
尚和創立於 1995 年,在梁越玲團長帶領下,二十餘年來製作過的作品已超過四十餘齣,除了有傳統歌仔戲的戲目之外,也有跨界、跨領域、將西方劇場的概念挪用至歌仔戲的展演模式。尚和以情境劇場跨界創新,開拓歌仔戲新樣貌;除此之外,也嘗試如音樂歌舞劇、舞台劇等不同的表演;平時,尚和則以廟口外台民戲的演出維持劇團生計。
橫跨傳統及不同領域的演出,尚和是以何種滋養成分和理念,促使劇團一直繼續往前行?同時,身為團長、編劇、演員的梁越玲,又是如何在堅持歌仔戲的傳統本質與融合當代西方元素之間,堅守理念並於其中優游自在呢?
瀏覽一遍尚和所有的劇目,從劇目名就能觀察到充滿著跨領域、跨界的風格,如:《流星海王子》、《夜遊神》、《醜女的婚禮》等;也有些劇目充滿意境與深度,如:《不負如來不負卿》、《伽藍雨綿綿》、《情定化成寺》、《地獄工畫師》等,既有西方故事的概念,又有佛法理念禪風的風格,為何有如此不同的創作手法?身兼編劇的梁越玲表示,她在思考一個作品題材時,都是先以傳統歌仔戲為設想目標,但寫到一個段落時就覺得似乎少了一點活力與生命力,於是添三加四地反覆更改,寫到最後就呈現出不以傳統為主的作品。她認為這或許與她求學過程時,曾經參加過英文話劇比賽有關。那是她第一次上台,要將一個平常自己熟悉的戲曲故事,以英文語言呈現的同時,亦得改編為符合不同文化的表現方式,所以一顆跨越文化領域的種子從此在她心中種下,成就了現在跨界的思維。
梁越玲提起自己編寫跨界作品最大的改變,是遇到了曾慧誠導演,讓她學習到「以劇為本」,不要被任何事物所限定,而是守住歌仔戲的本質,盡情地在跨領域上發揮,譬如《牟尼之瞳》的製作,是以莎士比亞的《奧賽蘿》原著為故事基底,結合禪風和歌仔戲的元素;最大的困難是各自不同的語彙呈現,東西方的跳躍,莎翁的深植人心,禪風的簡短精闢,或是歌仔戲的淺顯易懂,最後利用現代劇與傳統戲的呈現、角色人物的性格轉換,找到莎翁、禪風、歌仔戲三者之間的和諧。
實驗手法 療癒人心
尚和除了每年固定推出年度大戲之外,還會製作中型演出、黑盒子劇場和情境劇場,梁越玲說,現在主要都會將年度大戲以跨領域的方向製作展演,而中型演出則是以製作傳統歌仔戲為主,一方面是為了持續劇團的理念發展,吸引新的觀眾,一方面也是顧及到喜愛傳統歌仔戲的觀眾。而首度將情境劇場帶入臺灣的歌仔戲中演出,是因尚和 2002 年曾經到夏威夷巡演,受到當地的禮遇,也觀賞到夏威夷戶外的情境式劇場,結合了當地的草裙舞與火把舞的演出。當時,在觀賞中感受到真實的情境,梁越玲便冒出一個想法:這樣的演出模式應該也很適合歌仔戲。
梁越玲於是在 2006 年尚和推出《夜遊神》,以高雄孔廟大成殿作為情境劇場,不同於室內劇場搭景的舞台效果,讓演出團隊和觀眾處在一個自然的空間中表演和觀賞,隨後更製作《醜女的婚禮》、《巴冷公主》等情境劇作。而為了克服天候、燈光、音響、演員、觀眾的各個問題,又引發梁越玲走進黑盒子《黑箱劇場》的方式製作,她認為黑盒子與情境劇場很像,雖然黑盒子是在室內,但是卻可以很貼近觀眾,且劇團不用擔心觀眾入場秩序,一樣能把想要的造景移入,演員出場的動線也不一定是出將入相,只要懂得如何運用黑盒子,任何一齣戲都能被改造成適合黑盒子演出的劇目。
梁越玲至今還是很享受演出情境劇場的感覺,也想找機會能夠再次製作,只是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天氣問題,她笑著說:「還在找有哪一個故事題材能不受天氣影響的。」而談到自己身兼編劇和演員的身分,她表示,自己將每個身分職務分得很清楚,不會為了省製作費而減少聘請專業人才,彼此透過討論,讓作品有更多元的表現空間。因此,她的每一個劇作的展演,即使觀眾反覆觀賞了很多次,梁越玲都希望觀眾們能夠在每次觀賞時發現不一樣的巧思,可能是舞台的整體製作,也可能是劇情裡角色人物的代表特質。
梁越玲知道,她所編創的作品,或許無法符合每個人的需求,但是如果能順著自己的理念,憑藉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專長創造出一個作品,而達到療癒人心的效果,那便是她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