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印度舞的極致美學 奧迪西古典舞蹈

  • 文:劉季音
  • 圖:陳怡靜、劉季音
  • 點擊數:212
奧迪西舞蹈透過微妙的臉部表情、眼神傳動,以及特定的手印手勢,充滿情感的表演方式,呈現女性的能量。圖為印度舞者MsRajashri Praharaj(Rosy)的演出。(陳怡靜攝)
簡介

奧迪西舞蹈是印度八大古典舞蹈之一,發源自東印度,歷史上可追溯到西元前二世紀。最早在古老的梵文文本、印度的表演聖經《樂舞論》中,所紀錄的原名為奧德拉舞蹈(Odra-nritya);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正式以奧迪西古典舞蹈之名,成為印度國家文化的代表。

誕生於豐富文化搖籃的奧里薩邦

奧迪西舞蹈的家鄉──奧里薩邦,比鄰孟加拉灣,充滿熱帶氣息,有藝術之地之美稱;於邦內,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等古老宗教的神廟和考古遺址林立。從西元前四、五世紀間的航海活動,帶來經濟收益,使其成為當時向世界傳播印度文明的據點。現今為聯合國世界遺產的科納克太陽神(Konark Sun Temple),舞蹈大廳(Mata mandir)裡,布滿了成千上萬的古老舞蹈雕刻;千嬌百媚、栩栩如生,與奧迪西舞蹈基本結構相呼應。石雕優美的神態與凍結住的靈性光輝,為奧迪西舞蹈注入生命,使其千年來仍保持著活力。

奧迪西舞蹈最早的圖像,發現於耆那教的烏達吉里石窟群(Udayagiri);這個布滿了羯陵伽(Kalinga)王朝的記憶空間內,有著大規模的舞蹈音樂雕刻。其中的皇后石窟(Rani Gumpha)裡,保存著皇家舉行舞蹈宴會、伴隨著整支樂隊的完整場景。這處可追溯到西元前二世紀的洞穴遺址,宛如整個劇院群,為奧迪西舞蹈文化的重要依據。

這意謂著,奧迪西舞蹈最初由皇家宮廷女性舞者──納爾塔基(Nartaki)所掌握;而後舞蹈被賦予宗教儀式用途,成為一種祭祀神明、極度尊貴的藝術形式。因此改由神廟舞者德瓦達西(Devadasis)或稱瑪哈里斯(Maharis),以及年輕男孩舞者──哥第寶(Gotipua)來執行。其中哥第寶的舞蹈,結合了高度特技的雜耍風格,也是奧里薩邦傳統民間劇場──賈特拉(Jatras)的表演主力,主題多為神話故事。

 

當舞蹈結合信仰:奉愛主題

當舞蹈結合起信仰,對神的虔敬心與奉愛,成為情感的表達主軸。十二世紀時,奧里薩的天才詩人賈亞德瓦(Jayadeva),創作出不朽的愛情浪漫詩《牧童讚歌》(Gita Govinda),闡述克里希納神與愛人拉達之間的浪漫之愛,昇華為靈性之愛的點滴,進而達到靈魂的解脫。

將愛欲提昇至靈性,奧迪西舞蹈呈現出一種充滿愛、喜悅強烈激情的戲劇性舞蹈。不論是抒情的、純潔的、神聖的或人性的,全部交織在一起,而後在對神的奉愛心中昇華。和著節奏的腳踏動作,是喚起夏克提(shakti)女性的能量,舞蹈頻率隨著振動,由下至上,透過微妙的臉部表情、眼神傳動,以及特定的手印手勢,充滿情感的表演方式,會令觀眾著迷,帶來豐富的美感與精神體驗。


呈現「三道彎」的舞蹈架構

奧迪西舞蹈的獨特動作是如雕像般、具流動性的優雅彎曲(Bhangis),頭部、軀幹、臀部在既定的規範位置內,以相對的角度擺動,呈現出挑戰人體工學的三重彎曲(Tribhanga),在極致美學的張力中展現靈魂。身體軀幹與踏步擺成為大方形型態的基本動作,稱為丘卡(Chauka),為陽性風格。這兩組獨特的舞蹈形式,和諧地呈現出印度古典舞蹈中,陰與陽的風格;也就是充滿陽剛活力的塔達瓦(tandava)與柔美陰性的拉斯亞(lasya)。上半身的流動性是奧迪西舞蹈的特點之一,常被比喻為輕撫奧里薩邦的海浪。當手勢、頭與軀幹三方,形成柔和的圓周運動,經常用來描繪象徵輪迴再生的大車輪,以及賈格納神同貓頭鷹般的大圓眼。傳統上,奧迪西舞蹈演出曲目依序為;禮敬大地之母的Mangalacharan、禮讚濕婆神的Batu純舞蹈、抒情優雅的Pallavi、表達情緒說故事的Abhinaya、代表靈魂解脫高潮的結尾作Mokshya。舞者全然臣服於神,在最後曲目中特別展現出人類靈魂與神性的幸福融合。

 

奧迪西的音樂與舞蹈服裝

音樂方面,奧迪西舞蹈音樂融合了南北印度古典音樂的風格與思想、伴隨著傳統拉格(Raga)輕快的旋律。主要樂器有:雙頭鼓Mridang、班蘇里長笛Bansuri、叮響Manjira、西塔琴和弦樂器Tanpura。

目前的音樂形式已是長期演化變化的結果。目前的音樂形式已是長期演化變化的結果。而舞者身上所穿戴的賦有海螺、魚類、蓮花等符號的絲綢紗麗,銀絲所製的耳環、項鍊、腰帶等飾品、特殊尖塔造型的白色髓花頭飾,皆呈現出奧里薩邦獨特的地域風格與傳統經濟產業。

特別是從腰部垂下的三線銀腰帶,是奧迪西舞蹈獨有;這些珠寶飾品的設計靈感皆來自於寺廟的紀錄,以及中世紀奧里亞相關文獻。蘆葦心製成的白色髓花頭飾,在舞者的頭頂綻放,象徵開悟千瓣蓮花;突出的頂尖代表了賈格納神廟。

 

奧迪西舞蹈在臺灣

奧迪西舞蹈現今在臺灣生根且綻放,這美麗的果實歸功於從數十年前,就遠赴印度奉獻於奧迪西舞蹈學習,且默默耕耘的臺灣老師們。天竺樂舞和奧迪西台灣推廣中心負責人,翁漢娜老師,師傳印度籍大師Guru Kasturi Pattanaik,已投入奧迪西舞蹈十餘年。她積極透過教學與活動推廣,讓更多臺灣民眾,體驗到奧迪西舞蹈之於身心上的利益。有著人類學與舞蹈藝術專業的黃鈺婷老師,是奧迪西舞蹈實踐研究者。其舞蹈論文榮獲菁霖獎,經常於藝術大學講學示範,並透過禪柔運動,更深入奧迪西舞蹈的實踐。

奧迪西舞蹈不僅是奧里薩邦舞蹈藝術的代表,亦是該邦的文化意象與縮影。近年來,經由當代致力於奧迪西舞蹈藝術者的復興與重建,透過有意識的表演藝術、教學與跨國境交流;古老的奧迪西舞蹈形式恢復了最初的榮耀與光輝,成為全世界表演與實踐最為廣泛的印度古典舞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