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打造京劇新美學 國光劇團擦亮臺灣劇藝品牌

  • 次標題:第149期-2024/06
  • 文:顏怡今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14
國光劇團將赴馬來西亞演出《伐子都》。圖為《伐子都》精彩劇照。(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簡介

一方水養一方人,京劇在臺灣發展超過半世紀,早已創造出無法復刻的獨特美學。2006年國光劇團推出以張愛玲名作新編的《金鎖記》,在國內外得到高度評價,臺灣充滿文學性、現代化及人文思維的京劇型態從此橫空出世,閃耀與眾不同的光芒。近年來,國光劇團積極與東西方不同國際團體跨界合作,讓臺灣劇藝品牌更加閃亮。

成立於1995年的國光劇團,在成立第二年,也就是1997年就展開國際交流,至今已走訪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捷克、巴西、俄羅斯等地,今年7月更將應邀前往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檳城兩大城市進行交流。

現任團長張育華以「三個十年」闡述國光劇團創團以來的國際交流,她說,第一個十年國光出國大多以傳統劇目或中國大陸新編劇目演出,像是《白蛇傳》、《鍾馗》等,主要目的是把傳統戲劇藝術推向國際舞臺,隨著時代改變與劇團發展演進,演出型態與內容在第二個十年開始有了巨大的改變。


建構劇台灣人文精神的現代京劇

張育華認為,2009年是臺灣傳統京劇重要里程碑。那一年國光劇團到北京國家大劇院及北京大學百年講堂演出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同名京劇《金鎖記》,張育華說:「這是國光劇團第一次從演員、導演、編劇到舞臺設計等,全部由臺灣藝術家擔綱負責的公演,可以說是真正完全代表臺灣的表演。」

對於此一創舉當時很多人抱持懷疑,不管是「大膽突破傳統的全新京劇型態是否為觀眾接受?」或是「劇團如何利用演技超越張愛玲的文字,帶給觀眾感動?」這些質疑都讓劇團倍感壓力。張育華回憶說,北京大學演出當天,臺下二千個座位幾乎全滿,絕大多數是學生菁英,其間也來了不少喜愛京劇的「內行觀眾」,演出結束時雖然已經是半夜十一點,但還有七、八百位觀眾留在現場與劇團面對面座談。張育華至今記憶猶新:「很多觀眾告訴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京劇可以這樣演。還有學生說,原來就算沒有水袖,京劇還是可以很好看!」

《金鎖記》成功地將文學延伸到京劇舞臺,國光劇團接著推出許多精彩新編劇本,像是《孟小冬》、《百年戲樓》、《快雪時晴》、《水袖與胭脂》、《十八羅漢圖》等,張育華說,這些新編劇充滿文學性與現代化的人文內涵,除了舞臺上演員的身段技巧,同時也透過戲劇傳達臺灣這塊土地的人文情感與思維邏輯,因為是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藝術,別的地方根本無法模仿複製。


國際共創 傳統與當代對話

2015年起,國光劇團的國際合作來到第三個十年,在這個階段,張育華以「打造品牌」作為經營目標,除了持續研發製作具有臺灣劇藝美學代表性之原創作品;更積極與國際藝術團體進行跨界、跨領域、跨文化的合作共創,透過共同演出進行深度文化交流。

首先與劇團接觸的是有百年歷史的日本橫濱能樂堂,雙方從洽談、策劃、排演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直到2018年結合日本舞踊、三味線與崑曲的《繡襦夢》才登臺亮相。這齣戲由日本負責音樂、服裝,國光劇團負責劇本、導演,世界首演就選在橫濱港區丘陵公園裡歷史悠久的橫濱能樂堂,不同於現代劇院的現代化燈光音效,呈現莊嚴優雅的氛圍,日本戲劇專家給《繡襦夢》高度評價,認為這齣融合兩種傳統劇種的創新演出,讓傳統戲曲找到未來。

國光劇團這幾年也與成立八十三年的新加坡湘靈音樂社聯手,將「京劇」與「南管」兩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人類共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藝術結合,演繹希臘神話《費特兒》;2023年劇團更首度與法國進行跨國合作,結合John Mathieu的影像藝術與傳統戲曲演員的技藝,以《西遊記》〈借扇〉故事為題材,創造傳統與當代的對話。

除了交流共演之外,國光劇團也十分重視「觀眾經營」,每場交流活動都安排一系列推廣座談,透過各種不同型態的討論,讓觀眾認識京劇、瞭解臺灣國光劇團的理念,吸引多元觀眾走進戲曲劇院,大大提升臺灣藝術於國際舞臺之能見度。


結合現代魔幻寫實重塑經典

國光劇團今年七月應邀參加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藝術節,這是東南亞指標藝術盛會,劇團將演出的「魔幻雙齣-陰陽雙照」,串聯《伐子都》、《試妻劈棺》兩部經典京劇作品,導演結合現代實驗劇場的演出環境,提升傳統戲劇的現代藝術性。值得一提的是,國光劇團近年致力培養青年演員接班,希望透過國際舞臺展演高技巧的劇目橋段來萃煉演員的功力,因此,「魔幻雙齣-陰陽雙照」重要的核心價值,是凸顯演員精緻的表演技藝。

「魔幻雙齣-陰陽雙照」中的《伐子都》有東方馬克白之稱,講述子都與潁考叔爭權失利,子都因妒恨對潁考叔痛下毒手,不料內心愧疚時見被殺害人幻影,最終自戕而死。國光劇團這次的新編,除了用四位「雜角」趕扮群戲演員,使演出具有類似歌隊的實驗性質,更加上傳統的「洗馬」身段,強化角色內在,貼近現代表現方式的嘗試。

而《試妻劈棺》又名《莊子試妻》,原是京劇傳統老戲,也是國光劇團歷經多次演出打磨的經典版本。劇情描述莊子為測試其妻子忠貞,假死化身為楚國王孫,並透過賦予紙紮人靈魂,觀察其妻子面對誘惑的行為,此劇除了對人性有多重面向探討,飾演田氏的女演員劇中必須展現高難度的踩蹻演出,而童男、童女即二百五與三百三,以扎實京劇功底展現模仿紙紮人特殊身段,更是這齣戲的經典橋段。

張育華表示,魔幻雙齣以傳統劇目為本,結合當代藝術的「魔幻寫實」概念,加深鬼魂、夢境、回憶、意識流等由心生幻的魔幻張力,如《伐子都》裡子都是用身段表演內心恐懼的情緒轉折,而《試妻劈棺》一劇中的靈堂紙紮人,原是莊子點化他們,目的要他們監控妻子,但皮囊一旦成形,紙紮人彷若有了靈魂,對莊子妻由好奇進而同情,甚至莊妻自殺時紙紮人都掩面不忍觀,留給觀眾無限感慨,並反思在人性的試煉與叩問上,究竟孰是孰非?不能忽略的是,新編劇以判官視角串聯,除了強化因果的辯證思考,更透過戲劇傳達臺灣在地思維,成功在交流中讓國際認識臺灣的人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