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玩轉兒童歌仔戲 開啟戲曲的窗

  • 次標題:第150期-2024/09
  • 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23
兒童歌仔戲親子劇場匯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簡介

還記得晚飯後忙著到廟口追歌仔戲的童年嗎?吸引你的是一聽就琅琅上口的歌仔?還是臺上扮相亮麗的生旦們?又或是為了廟口的零食、跟著阿公阿嬤去湊熱鬧?無論你是不是超級歌仔粉絲,這都是以前大家共有的追劇回憶。然而,隨著農業時代式微,街頭巷尾曾經隨處可見的戲臺已逐漸消失,觀賞歌仔戲的年齡層也出現了斷層。這樣的場景對當今年輕人而言是陌生的,因此,我們啟動以「孩童」為受眾的「兒童歌仔戲–親子劇場匯演」計畫,在全臺共六個縣市舉行七場大型戶外公演,讓爸媽們在假日可以有一個寓教於樂的親子節目好選擇。

從兒童出發  讓戲曲扎根

推動與保存臺灣傳統文化為文化部「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的重點項目之一,從兒童藝術文化扎根為出發,以臺灣本土戲曲–歌仔戲為主體,做一個屬於臺灣孩童的歌仔戲。劇本挑選臺灣在地故事、神話傳說等為主題,搭配有記憶點的戲曲曲牌,編創出適合孩童觀賞的「兒童歌仔戲」,希望吸引親子觀眾欣賞歌仔戲的同時也能一邊學習台語,落實母語推廣,將本土文化的種子埋進孩子心中,為文化扎根。

「兒童歌仔戲–親子劇場匯演」目標即是拓展孩童對臺灣歌仔戲的視野,以最親民的「外臺」演出方式接觸歌仔戲,藉由生動活潑的內容吸引親子觀眾參與,並鼓勵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認識傳統戲曲的 「唱、念、作、打」,使孩子可以透過觀賞演出及現場有趣的歌仔戲體驗攤位,引起對歌仔戲這門表演藝術的興趣,搭建接觸本土文化的橋樑。


戶外匯演 親子同樂 

此次一大亮點是「戶外匯演」,期待透過更接近民眾的表演方式,拉近歌仔戲與民眾的距離,發展不一樣的歌仔戲呈現面貌,打破刻板印象,讓歌仔戲可以走入這個世代的日常。而且,民眾不僅僅是觀眾純看戲,現場還可以「體驗」歌仔戲,過過戲癮。「藝文體驗」活動內容精彩多元,除了歌仔戲裡妝容與服裝介紹及體驗外,還有戲曲身段教學、劇中台語文四句聯解說等等,讓民眾一條龍體驗歌仔戲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練功縮影,揭開歌仔戲的神秘面紗;以體驗來傳承歌仔戲背後的文化底蘊,在參與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小朋友都能夠對自身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與認同,同時也提供歌仔戲團隊保存技藝的良好機會。


推廣戲曲體驗 歌仔種子萌芽

除了強調親子觀眾參與外,也透過邀演、公開甄選各團隊節目的方式讓優秀團隊被看見。今年的作品主題包括在地傳說、神話傳奇、童話故事改編等等,無論是舊作新製或新製作品,皆凸顯歌仔戲特色的表演形式及互動片段,打造以孩童為主要觀眾的劇目,突破歌仔戲舊有的題材及形式,以不同的面向呈現當代思維。

表演團隊帶來精彩劇目,未演先轟動。演出的七個團隊包含風神寶寶與唐美雲兩個受邀劇團,以及五個入選劇團,其演出劇目及場地如下:風神寶寶兒童劇團《噶瑪蘭公主與烏龜將軍》|臺東縣、唐美雲歌仔戲團《收妖日記:顛倒大王的秘密》|桃園市;一心戲劇團《審石頭》|彰化縣、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阿嬤講古早古–蛇郎君》|臺南市、尚和歌仔戲劇團《小田田勇闖梨園》|雲林縣、秀琴歌劇團《孫悟空七十二變–妖怪別來騙》|屏東縣,以及薪傳歌仔戲劇團《黑姑娘》|屏東縣。(入選五團依首字筆畫排序)。

巡演地區涵蓋臺灣北、中、南、東六縣市,七場戶外公演歷時8月至11月,期望在地區文化平權及推廣的大前提下,普及並建立友善的傳統戲曲環境,走進你我的生活;不僅修補歌仔戲斷層,更要埋下歌仔種子,等待未來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