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劇場服裝設計師 蔡毓芬 纖纖巧手織華錦

  • 次標題:第134期-2021/02
  • 文:楊儀靜 
  • 圖:金枝演社劇團、故事工廠、臺灣國立交響樂團、徐榕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1477
蔡毓芬的一雙巧手,為劇場表演增添許多姿色。
簡介

彩色塑線、京都和服、手工刺繡、傳統紋飾,各式各樣的素材,在蔡毓芬的巧手下,幻化成一件件令人驚豔的戲服。原本從事時尚服裝設計的她,因熱愛劇場決定投身幕後工作,替傳統戲曲京劇、歌仔戲、兒童劇、現代劇設計表演服飾,以不流於慣性思考的設計理念,猶如魔術師般出神入化展現出戲服魅人的魔力,更添戲曲的光彩。

蔡毓芬的工作室裡,充滿了一堆奇特物件,尤其是一件長了六隻手掌的紅色羽毛披肩和色彩繽紛、背部像穿山甲,又像刺蝟布滿彩色長刺的衣服,特別引人注目,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彩色長刺竟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塑膠束線帶。

這些都是故事工廠20213月即將登場的新劇《妖怪臺灣》音樂劇的戲服。劇中蛇郎君、婆娑鳥、老猴魅、滾地魔等各種妖怪的造型一個比一個鮮豔勁爆,對於有過300齣劇場表演服裝設計經驗的蔡毓芬來說,是最搞怪、最誇張、最新鮮的一次。同時,她也正在為因疫情延期演出的臺灣戲曲中心旗艦製作《雨中戲臺》做戲服整理。這兩齣戲都是近百套的大製作,不但風格迥異,《雨中戲臺》更融合傳統歌仔戲、胡撇仔戲、現代劇等元素,是蔡毓芬從事劇場服裝設計30多年來,跨領域多元設計的一次重大挑戰。

從兒童劇入門 在京劇中大放異彩

1986年就讀實踐家專服裝科時,蔡毓芬報考魔奇兒童劇團進入劇場,1987年獲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舉辦的服裝設計新人獎第二名,因而有機會幫兒童劇場設計服裝,但很快地吸引其他劇團注意,紛紛找上她,就此展開她劇場人生的道路。其一是李小平導演與民心劇場合作的舞台劇《武惡》,這齣戲改編自日本狂言喜劇,也是她第一次接觸傳統戲曲,她坦言︰「由於自己並非戲劇系出身,對劇本的解讀能力較弱,但幸好服裝是我的本科,對服飾類型和布料的種類及運用,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加上許多劇場好友們提供意見與鼓勵,讓我逐漸建立信心。」之後她又參與當代傳奇劇場的新編戲曲《無限江山》的製作,這齣戲是她首度為大型演出擔任服裝設計,成績表現不俗,進而開啟她深入探索京劇的大門。

和國光劇團的合作,則讓她更上層樓。從國光1998年推出首波新編戲「台灣三部曲」之《媽祖》時,蔡毓芬就開始與國光劇團合作,雙方攜手長達20多年,成績斐然,佳作一部又一部,包括《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三個人兒兩盞燈》、伶人三部曲中之《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許多新編戲的服裝都出自她的巧手。國光劇團成立迄今以來,一直以推動京劇現代化不遺餘力,是臺灣京劇界知名的品牌團隊,蔡毓芬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榮幸能參與其中。尤其這些年和國內許多頂尖人才,以及李寶春、魏海敏、王海玲、唐文華等大師級演員共事,讓她從中獲得極大的養分,對於她的劇服設計功力,助益良多。

重視色彩語言 藉由顏色傳達意涵

近年來,與國光戲劇總監王安祈合作也不斷擦出精彩火花,例如2015年新編京劇《十八羅漢圖》,這齣戲主要談的是藝術的真偽和愛情的虛實,由書畫品鑑的真假辨偽,引出劇中對於真假虛實變幻莫測的人生主題。「這次的戲跟古代書畫有關,因此我用水墨的概念設計出黑白水墨裝,我先將染料繪製在布匹上,再剪裁製作成衣服,墨色的濃淡變化也代表每個角色在劇情中的心境變化。」劇中充滿水墨風情的唯美服飾,不但耳目一新,也令人印象深刻;《十八羅漢圖》在2016年榮獲「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作品的肯定,並於20193月又再度公演,深受觀眾喜愛。

2011年,蔡毓芬曾受邀參加全球極具權威性的布拉格國際劇場4年展(Praque Quadrennia),當時她帶去會場在臺灣館展出的作品《狐仙故事》,也是國光劇團的新編戲。2009年該劇首演時,蔡毓芬為劇中男狐女狐設計的白色拖地長襬,既浪漫又神秘,為這齣戲增添不少視覺效果。國光劇團也選定在20214月的臺灣戲曲藝術節中於臺灣戲曲中心再度推出這齣膾炙人口的京劇。新版《狐仙》中,蔡毓芬對戲服會有哪些推陳出新的變化,是許多戲迷引頸期盼的。

盡心竭慮 以服務劇本為原則

經常看戲、眼尖的忠實戲迷不難發現,色彩一直是蔡毓芬設計戲服的重點,「我是一個很重視色彩語言的人,我會思考這齣戲在23個小時演出中,想給觀眾帶來什麼,如何藉由顏色的變化來呈現劇中角色情緒的濃淡,或者演出人物之間的關係。」服裝不會說話,卻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經過巧思設計的戲服,能使舞台上演員的舉手投足間,魅力倍增,而蔡毓芬就是讓這些戲服展現動人魅力的幕後推手。

多年來的工作經驗,讓蔡毓芬對劇場服裝設計這項工作有很深的體認,她認為所謂服裝設計應該包含設計與計畫,它並不是純個人創作,也不是在設計藝術品,而是在服務劇本,並且要為演出考慮到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演出場地的大小,戲服長期使用的問題,甚至於衣服的保養方式。

她以2010年為臺北花博表演節目《百合戀》設計服裝為例,當年這齣由屏風表演班李國修與原舞者製作的歌舞劇,從花博開幕起每日演出3場、持續2個月一共演出將近200場,如此龐大的次數,絕非原住民傳統服裝棉麻材質所能負荷的,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以及經費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她採用數位印花技術將圖案印製在吸濕排汗的運動服布料上,每一場演出後立刻用洗衣機清洗服裝,由於布料不會皺也不變形,下一場立刻又可穿上,只需要2位服管人員就可完成服裝管理,大大減輕劇團工作壓力。

傳統戲和現代劇雖然是兩個面向,許多素材也不同,但到了蔡毓芬手裡似乎都能開出美麗的花朵,不由得讓人佩服她的功力。在蔡毓芬的工作室儲藏室內,收藏了各式各樣的布料,有來自臺灣迪化街布市、也有來自日本的京都和服、中國手工刺繡和雲南傳統服飾紋樣,也有她自行設計請布商印製的數位印花布料,每一塊布料似乎都昂首期盼,脫胎換骨躍上舞台,而蔡毓芬就是給予它們生命力的神奇魔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