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用藝術改變世界 促進藝術文化發展的CSR

  • 次標題:第141期-2022/06
  • 文:楊為仁
  • 圖: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當代傳奇劇場、IC之音.竹科廣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788
國光劇團專業演員與清華大學「京劇新美學」修課學生同臺演出,傳承經典藝術。
簡介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企業社會責任,這意謂著企業必須「取之社會並回饋社會」。2017年文化部便開始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和臺灣證券交易所(後簡稱證交所)協調企業贊助藝術團體等相關事宜,2019年6月證交所函覆文化部,同意將「促進文化發展」納入《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的「維護社會公益」範疇,同年文化部也完成「CSR Match 文化事項與企業社會責任媒合平台」的網站建置(現由文化內容策進院改版為「CSR for Culture 文化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網」),建立企業贊助藝文的媒合機制,吸引更多企業加入藝術CSR的行列。

藝企合作就如同魚幫水、水幫魚

「藝文是企業重要的養分。」當代傳奇劇場公關經理陳思妤說,當企業主將事業擴展到與世界接軌,商務社交所論及的話題就不光只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談話內容可能擴及到人文藝術觀,以提升自己的高度,因此不論是科技業或金融業,為塑造企業形象,都會把藝文帶進員工訓練或藝文沙龍中,希望員工在本身專業領域之餘,也有足夠的藝術涵養。

陳思妤表示,其實企業與藝文之間,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關係,藝企合作除了給藝術團體帶來金援,還能因此獲得多方推廣的機會,企業若能做為良好典範,將藝文引入企業文化,不但能帶給員工更多藝術涵養,也可幫助藝文工作者踏進此一從未接觸的領域,發掘更多潛在觀眾。而當這些藝術養分注入企業後,對企業而言,不論在業務上的推廣或創意上的發想,均可獲得相當的刺激與成長。

2019年底臺灣藝文界受COVID-19疫情影響,許多劇場活動均停擺,然而這段期間,當代傳奇劇場的《蕩寇誌之終極英雄》數位沉浸式展演,卻創出包場六十場、觀眾六萬人的票房佳績。對此,陳思妤表示,利用數位方式將演員身段轉換為光影的技術,等同於用電影規格,成本驚人,一般劇團難以負荷,劇團成立「蕩寇誌贊助天使計畫」以籌募資金,除了長期與當代傳奇劇場合作的勤誠興業外,還獲得宏碁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施振榮創立的科文雙融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支持。

這是臺灣第一次以傳統戲曲與數位光影沉浸劇結合的展演,不但是藝企合作的最佳實例,也讓藝文團體在後疫情時代,能透過多元展演空間打開更多表演通路。「我們希望疫情結束後,能將這套模式複製到其他縣市、甚至國外,讓它成為臺灣光影數位沉浸式的指標作品。」陳思妤說。

長期推動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藝企合作的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羅仕龍,近年參與三項大型合作案,分別是「白先勇清華文學講座」、「台積電X國光戲曲傳承計畫」與IC之音 .竹科廣播「『打開戲箱說故事』廣播節目」。針對藝術CSR,他認為,成功的企業會想要回饋社會,藝術則需要更多觀眾參與,企業、藝術與觀眾三者之間的交集點就在教育現場!

觀眾養成必須從教育扎根做起

「藝術需要觀眾、觀眾的養成需要通過教育,而學校就是教育的場域。」羅仕龍說,在臺灣,年輕人第一次接觸到文學、音樂、美術或是戲曲均來自學校,並在心底埋下種子,學校對觀眾藝文素養的培育相當重要,如果學生時期沒有機會接觸的話,未來就很難再有機會了。

然而受少子化影響,現今臺灣各大學院校均需自主籌措財源,未必有太多資源從事藝術扎根的工作,若要長期積累,就必須仰賴企業界的長期資助,讓藝文團體在教育的場域裡發聲,的工作,若要長期積累,就必須仰賴企業界的長期資助,讓藝文團體在教育的場域裡發聲,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發起的「台積電X國光戲曲傳承計畫」,就體現了三方合作的精神。羅仕龍認為,不論何種藝文活動的推廣,最終目的就是要有觀眾,但觀眾群要如何養成?值得深思,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企業就是有錢的那一方、藝文團體就是出力的另一方,再由學校培育出更多觀眾,因此,未來若能跟學校多一點結合,對推動藝術CSR會有實質上的幫助。

平衡城鄉差距從小培育藝文

「推動藝企合作案以來,我發現臺灣城鄉差距相當明顯,資源挹注還是集中在雙北,然而臺灣的藝文產業不能只靠雙北。」羅仕龍說,教育是百年大計,就算是偏鄉小學生長大後也可能到臺北念書、甚至工作,如果從小就有良好的藝文養成,未來他就是參與藝文活動的觀眾。

近年國內藝文產業遭遇疫情的直接衝擊,產業生態及國際交流發生巨大變化,在此關鍵時刻,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後簡稱國藝會)突破過往補助框架思維,於2021年11月推出「藝術未來行動專案」(Act for the future),為國藝會有史以來最高的獎助計畫,專案經費達三億元,個人最高三百萬元、團體最高一千五百萬元。國藝會執行長李文珊說:「我們期盼藝文工作者或團體以前瞻性的思考,提出具社會性、公共性、生態面的策略藍圖與方案,並透過這項前瞻獎助計畫,儲備並厚植本身因應未來挑戰的競爭力。」

整合跨界資源支持臺灣藝文發展

此外,國藝會也發揮倡議的功能,推廣與深化藝企合作的觀念與實踐,於2006年建置「藝企網」,發掘藝企合作領域的特殊案例,進行深度報導,讓有意入此領域的藝文與企業雙方找到對話的空間,進而促成更多開創性的合作實踐。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國藝會還與臺灣高鐵公司推出「臺灣高鐵藝術元年」,以「藝術不期而遇」為主軸,規劃一系列不同類別、形式的藝術作品進駐高鐵。今年4月再啟動第二波臺灣高鐵藝術計畫「寶島隨身聽」,除了將布農族「獵前祭槍歌」轉化為新一代車廂廣播提示音、推出限量藝術紀念車票外,還有巨型隨身聽光體裝置巡迴高鐵雲林、彰化、苗栗三站展演,讓高鐵不僅是大眾運輸工具,也成為藝文展演的場域。

「國藝會成立迄今已逾26年,對國內各類藝術現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除適時提供關鍵性的資源挹注,並搭起企業與藝術之間的橋樑。」李文珊表示,她最近感受到社會對藝術關注度日益提升,也觀察到越來越多藝企多元合作模式,這些都是企業對藝術的參與和支持,並期許國藝會在既有基礎上,持續扮演好藝文工作者的支持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