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失傳文化再現 排灣族拍刺師

  • 次標題:找回原民文身的歷史脈絡
  • 文:楊為仁
  • 圖:楊為仁
  • 點擊數:190
菱形是排灣族常見的文身圖案。
簡介

「拍刺」既是南島語族傳統文身文化也是臺灣原住民文身文化,惟受殖民政權打壓,一度消失於原民部落,直到2015年,排灣族人宋海華(Cudjuy Patjidres)遠赴紐西蘭參加南島語族文身年會進行交流,這才尋回失傳多年的拍刺文化。

回到部落找尋紋身文化

「拍刺也是刺青,它與時下一般刺青最大不同,就在於插電與不插電;環保與不環保。」人稱華哥的宋海華身兼兩種不同身分,他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工友,也是臺灣拍刺文身師。他在接觸拍刺前即對刺青有相當的研究:「早期我只是玩玩刺青、翻翻一些刺青圖片,算是刺青愛好者吧。」在學校工作讓他有機會到圖書館汲取新知,某日翻到一本講述臺灣原住民文化的日文書,書上一幀排灣族文身老照片,引發宋海華對文身文化的濃厚興趣。

宋海華發現,過去學者在研究臺灣原住民文身文化時,只記載被文身的人,至於文身的過程、技巧、作法、構圖和工具乃至文身師,在現有文獻中幾乎找不到,於是他返回部落,拜訪排灣族耆老,企圖尋找傳統原住民文身圖案與技術。

「在排灣族,文身圖案代表的是身分地位和家族識別,越複雜的圖案位階愈高,越簡單的圖案,位階就愈低。」宋海華說,對原住民而言,文身就如同軍隊裡的軍階,以排灣族為例,位階高者會紋上人形紋、百步蛇、太陽紋;一般平民則常見方形、菱形等幾何圖形排列。 

除了階級地位,文身也有男女之別,男生文身的部位主要在胸口、後背、手腕、大腿、膝蓋;女生就只能紋手背,最多可紋到手肘;男生文身圖案象徵自己的力量,或以百步蛇象徵祖靈,藉以獲得庇佑;女生則會依年齡、是否生育進行區分,不過懷孕或月事期間是不可文身的。 

因為長期研究文身文化,宋海華受邀參加2015年南島語族文身年會,在這場國際文身交流場合上,他看到真正的拍刺技術,並結識了夏威夷拍刺大師KeoneNunes,當大師以徒手刺出不亞於機械刺青的文身圖案時,宋海華當場被震懾住:「原來這就是排灣族消失己久的拍刺技藝!」經由KeoneNunes的啟蒙,宋海華決心投入拍刺,除了反覆觀看網路上有關拍刺的影片,並自製工具,揣摩技巧,一有機會就請教南太平洋的拍刺友人。

 

拍刺—耐力與功力大考驗

「臺灣是南島語族發源地,拍刺的方式與工具,包括夏威夷、薩摩亞、大溪地、菲律賓⋯⋯,整個南島語族都大同小異。」宋海華利用不同木材,自製拍刺棒身:「文身工具一定要自製,才適合自己的手感。」他說,傳統拍刺是以柚子樹的針刺做為針頭,由於針刺容易折損,基於安全和衛生考量,現在都改以金屬針頭,而且是拋棄式,至於拍刺工具上的針頭則分單針和排針,單針主要用於曲線或不規則圖案,排針則因速度快,常用於直線圖案。

然因早期拍刺顏料取自木炭、鍋底炭灰或石板碎屑,由於衛生條件不佳,容易造成皮膚發炎,如今都已改採刺青專用墨水,針頭也和一般刺青使用的針頭差不多,只不過拍刺顏色單一,圖案較為樸實,不像時下機械刺青,色彩線條五花八門。

拍刺的原理其實和電動文身機一樣,一個是徒手人工操作,另一個是借助電動機械。進行拍刺前,先將針頭綁在工具上,然後沾墨水,「針頭帶有溝槽可吸收墨水,其作用原理類似鋼筆。」宋海華邊解釋邊拿起拍刺工具進行試範,他將帶有針頭的拍刺工具放在被文身者的肌膚上,再以熟練快速的力道拍打,針刺的瞬間讓墨水滲入皮膚裡層,達到文身上色的目的。 

「在拍打敲擊的過程中,要如何刺出漂亮的直線或曲線,當然需要技巧。」宋海華說,有別於電動機械刺青依照線條勾勒圖案,拍刺需要雙手並用,一手描線、一手拍擊,若力道太大、針頭扎的越深,相對會疼痛不好拔出;但若施力過小,紋路色澤又會太淡,因此,拍刺非常考驗文身師的功力與耐力。

 

邁向一族一文身師目標

「從部落裡最後一位拍刺文身師過世,到我現在開始復振拍刺這項傳統技藝,已過了七十年。」宋海華說。不只排灣族有文身文化,魯凱族、泰雅族、卑南族、賽夏族、賽德克族⋯等,都有各自的文身文化,就排灣族而言,文身圖案象徵身分地位,每個階層都有各自的專屬圖案,惟受到日本殖民政權打壓,造成各族文身文化式微,就連拍刺工具、圖案式樣也都失傳,因此,復振臺灣原住民拍刺文身文化迫在眉睫。

宋海華從臺灣七個有文身的族群中,挑選適合的人進行訓練,授藝前會先了解他對拍刺的態度,觀察兩、三年確認他有心學習後才收他為徒。而今,在傳統拍刺技藝的路上,宋海華已從過去的形單影隻,慢慢遍地開花,他衷心所望無非是盡早實現「一族一文身師」的終極目標。